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1|回复: 1

[散文] 江边童年,江边生活方式【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2 14: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fa70c309a55fd2be4a537783073d8dbgluLgT.jpg

160052apsksrp5vhw5r2vh.jpg

       《江边记》,书封,暗青色的,我有浅浅的印象,是在什么地方看过这种颜色。嗯,是秋季去怒江时,公路被泥石流阻断,需要绕道澜沧江边的一条军用公路。一路颠簸,从车窗往外看,悬崖下流淌的江水的颜色,就是暗青色的。到怒江后又看到过。这样的颜色,只有在那高高的山腰上往下俯瞰,也才看看得到。挨近了,是看不到的。
    云南诗人于坚给《江边记》写的序中说,“我热爱他的这些文字。美好、善良。细节而不是故事。”我也热爱张稼文的《江边记》,不仅是细节,不仅是故事,更因为我也有幸经历过一些相同的乡村生活方式——捉麻雀、捉鱼、放猪、栽秧、薅秧、捡菌、耙田耙地……以及正在被工业文明所取代的,农耕时代的文化符号——石磨、簸箕、顶针、蔑帽、镰刀、牛角墨斗等。这一切,让我想起在乡村的生活。
  张稼文的童年,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展开来,澜沧江边的生活方式、云南乡村景象也在每个时令的农事中浮现在眼前。
  当农耕文明渐渐在工业时代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淹没、弱势、边缘,被轻视、被自我嫌弃、抛弃,当一个个村落变得人去屋空、鸡不叫狗不鸣时,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需要用什么方式来延续有关我们童年、乡村、家人的记忆?
  阮义忠的《人与土地》,用相机记录台湾的乡土,用图片描述乡间百姓日常生活。张稼文的《江边记》,用温暖的言语,浓浓的乡音——云南方言,强化着我“怀乡”的情感。而它又不妨碍局外人观看江边故事、江边生活。一前一后,让我重新捡拾快遗忘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当我们学着别人讨厌农村的生活,厌倦农村的枯燥,一心想着去到远方的城市谋生落脚时,我们已经在抛弃“乡村”这个词所附着的一切事与物。而谁又知道,我们的孩子会不会也是这样呢?60、70、80的农村孩子,应该不会忘记吧。
  《江边记》在缅怀吗?或许只是我在缅怀,那些难忘乡村生活的局中人在缅怀。《江边记》像江边天上的那片白云,张稼文像个坐在云朵上的局外人,只是看着这一切在江边发生,而后记下发生的一切。

       稿件来源:http://bbs.clzg.cn/thread-3532649-1-3.html 
发表于 2013-9-25 1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稼文的童年,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展开来,澜沧江边的生活方式、云南乡村景象也在每个时令的农事中浮现在眼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5-28 20:48 , Processed in 0.04534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