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91|回复: 21

[人物] 杨守沫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5 19: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gx540612 于 2015-8-25 19:06 编辑

杨守沫传
      杨守沫,1917年出生于云南省陆良县马街集镇(当时称南乡)杨姓大族官宦世家,父亲杨世勋。族中多有当年社会贤达人士当朝为官持政,整个族态思想进步、正直侠义是其举族乡望标志。在这家族乡望的熏陶培育下,杨早早就有了一种立身报国、启微救世的宏伟大志。在这志向的引导下,面临20世纪上页的世界人祸天灾,他自觉、积极地加入时代潮流,力图进步,成为了陆良30年代的老地下党员。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处身社会黑、白阵营而红心不散,受过多少挫拆冤屈也未气馁,历经许多鲜为人知事迹,同时为新中国的解放做了许多的贡献从不彰扬,平生至死保持应有气节而默默求索不止。
       其经历为:小学毕业,即赴省城昆明考入承德中学,毕业后留昆备考期间逢其叔杨世俊受聘当马街小学校长,便回家协做该校老师。
      1935受邀到罗平简师附小任教,其教风豁达,深受欢迎……约于行年9月,地下党吴懋德化名李浩然回云南重组被破坏的原王德三云南省委,途经罗平时被该县警察以可疑分子拘押……杨守沫闻讯,便直接前往县府,亲自找到时在该县领职的亲戚金家寅设法营救,使李浩然获得了释放。李浩然获释后十分感动,主动与杨守沫接近……接近考察后,认为杨政治进步,思想敏睿,将他纳入发展对象进入考验,到罗平板桥小学任教。
      1937年秋,他又受地下党樊子诚邀请,前往沾益县播乐中学。该校为滇东的一个革命摇篮。他一进校,就积极投入参加了当时展开的抗日救亡活动……一年后,怀着对日抗战的坚定信念给当时陆良即将率军出征的滇军名将孙渡写了一信,请战参军。孙看后很高兴,认为这是家乡青年爱国精神的体现,回复让他上昆面谈。到昆后,受孙热情款待入伍,并定于193881日誓师后随军出征。其时,远在陆良的父亲杨世勋,带着次子杨守笃赶赴昆明,约齐在昆长、次女素仙、馨于1938815日合影留念送行。影后,他以十分激动的心情,在相片背面题字留款:
       中原风云趋紧急,大好河山半已变色,为挽救中华民族之危局,余实不能再困守此“堪察加”之“自由囚牢”中,乃决然赴省,奔往前线,以遂素志。惟是我民族解放之路正长,前途之险阻尚多,海角天涯,固不知何年何月再能返还家乡,共叙天伦,纵是男儿气象,亦不免痛感别离之苦,是乃合家共摄一影,以为纪念。万里灵山藉此聊慰念交者之悉怀耳。设使他年归来,再睹此照,当不知又作何感想?……
                                                                                                       1938年秋,守沫于昆明
       款后,便依照孙渡将军的安排,随已离前赴大部队15日的补充团步行出征。其题成了一曲驳劢众人的千鼓一唱;
       1939年春,杨守沫参加武汉外围崇阳之战后,化装成平民进入沦陷的武汉,准备找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奔赴延安。结果碰见中学同学共产党员尹士聘,在作自我介绍后,由尹士聘经组织为他补办了入党手续,并决定要他留在孙渡身边继续任秘书做党的地下工作。孙在国共两党之间持中间态度,在军中有很高威望和号召力,是我党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守沫接此任务,深感不俗、责任重大而千方维之。在此后的岁月里,其随58军转战浙赣湘鄂广大战场,抗击日军。1940年填词一首,曰:“水迢遥,山迤丽,大好河山,洒遍同胞泪。志复神州千万里,莫让春光,焦得游人醉。”反映出他此刻的心境之深沉。
      抗战胜利,孙渡被释职解权“升任”第6兵团司令参予内战,但出于对现政不满和内心原则从不指挥战斗。对此,守沫于1946年返昆与中共云南地下党成员张子斋取得联系后,重返东北加紧对孙策反以争取孙渡领军起义。其间,由朱德总司令亲笔写信一封交守沫直接投交孙渡将军。孙将军由于时处如有职无权状况,加之内心有意退隐世事,缺乏领军条件未予释义回复。杨守沫任务既此转为外承国民党东北第6兵团司令部军法处上校宣传处长、而实领该军中共地下党支部第三任书记,从事领导协助解放军攻取锦州的地下工作,为解放军攻城做了大量搜集敌情部署、城防工事情报、组织策反起义和瓦解敌人军心的活动和工作,也为全歼守城蒋军做了有力的支撑和牺牲……最为有趣的是:做为地下党的特殊性,守沫在帮助自己人取得战斗胜利的同时,竟也当了自己人的“俘虏”,并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心血、友谊、爱情和牺牲,剧唱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共和国历史战歌。
       后,孤守长春的滇602.7万名官兵,在军长曾泽生(云南永善人)的率领下宣布起义,建制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杨守沫既归制为50军教导大队政治委员。
       1949年,随50军入关南下,解放四川进抵成都
       1950年初,50军奉调东北改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随军长曾泽生,政委徐文烈为50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
       19501025日,全军入朝作战,先后参加了一、二、三、四次战役和渡海攻岛作战以及其他大小战斗95次,毙伤敌军14052人,俘敌442人,缴获各种枪支1975支,各种大炮37门,击落敌机3架、击伤14架,击毁敌坦克28辆、击伤50辆,击毁装甲车33辆,汽车38辆,牵引车10辆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朝鲜战争停战后,作为中方遣俘解释代表,参加了板门店的谈判,同美、韩代表进行面对面的口舌交战,最终取得谈判成功。
       1958年回国,被留在东北,担任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秘书长。
       1964年转业到黑龙江省图书馆任党支部书记、副馆长。
       1966年开始的10年“文革”,由于当年地下工作的特殊性,蒙受不白之冤,受到迫害。但他能以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正确理解和认识“我党历史上这段非常时期所发生的一切”。
      10年“文革”结束,他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奉调东北烈士纪念馆担任党支部书记兼馆长。其间,为烈士纪念馆的恢复和烈士纪念事业发展竞竞业业,不顾体弱多病,一再亲自率领烈士事迹搜集、宣传小分队到各地巡展。日常工作中,他非常关心青年干部的成长,经常手教眼带以身示范……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干部“四化”的号召,19827月,他主动申请离休在家为文休养。
       1994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不幸外出遇车祸去世,享年77岁。其生前文笔甚好,留有大量文字回忆材料并由其子整理出集;有两段婚姻,其一汪素真,为当时北平社会一女知热血青年,后不幸于锦州战役前染病,在锦州解放的炮声隆隆中英逝;其二李淑贤,为一时代英雄女军医,共同育有一女二子 ,其中大子杨立伟继承父志,著有大量家庭、社会纪实文学作品,建有新浪博客网名《云豫龙——追逐太阳》和http://blog.sina.com.cn/yyl可资查阅。

发表于 2015-8-25 22: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我去哪里找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6 08: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过这个人,但杨守笃的事迹好像比哥哥要更加出名点!

点评

在陆良是这样!但作为社会作用来讲,其兄又要胜其一筹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26 0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天不冷 发表于 2015-8-25 22:54
板凳,我去哪里找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09: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salevan 发表于 2015-8-26 08:52
听说过这个人,但杨守笃的事迹好像比哥哥要更加出名点!

在陆良是这样!但作为社会作用来讲,其兄又要胜其一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6 17: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坛友hutuchong在2010年论坛里写的《马街第一名中共党员——杨守沫》内容基本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6 17: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播中志》上——第七章  第一节续中有杨老先生的详细生平
杨守沫传略
一、 封建家庭
杨守沫(1917—1994),原名杨月轩,男,汉族,云南陆良人。 1917年4月14日(民国六年农历闰二月二十三日辰时)生于陆良县马街镇一个封建大家庭。杨守沫的曾祖父杨秉仁官拜清花翎游击副将加总兵衔,在援越抗法战争中因功授封“振威将军”;杨守沫的祖父杨兆吉官至清参将加副将衔都司守备,辛亥革命后出任云南省参议 会议员;杨守沫的父亲杨世勋跑马帮,开赌场、商铺,家财颇丰;杨守沫的母亲窦氏出自师宗名门望族, 窦氏生二子三女:杨月桃(杨素仙)、杨月轩(杨守沫)、杨月英(杨素馨)、杨月梅、杨月明(杨守笃)。杨守沫晚年曾在回忆文章中说:“我的家庭对我影响很大,窦家对我前半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表舅尹兰冰对我影响甚大。”
杨守沫的表舅(母亲妹妹的丈夫)尹兰冰是罗平著名的民主人士,1911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1922年起担任云南滇中镇守使胡若愚的秘书;1925至1926年担任云南大姚县长;1927年,尹兰冰任第二军军长胡若愚的高级军佐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胡若愚在云南的军阀混战中失败后投靠四川军阀刘文辉,尹兰冰也跟随前往,反思军旅生涯,感到迷惘,毅然辞官,在四川闲居了一段时间,读了一些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茅塞顿开,决心追求真理,1933年冬回到云南,1934年春应聘担任云南罗平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至1953年任云南罗平中学校长,其后历任罗平县人大代表、副县长、云南省人大代表。
此外,杨守沫的二祖父杨兆昌曾任县团防团长;三祖父之子杨世英上过陆军学校, 当过县长, 杨世英之妻是“云南王”唐继尧的小姨子;四祖父是陆良大绅士;五祖父进过新式学校,招起一群土匪形成势力;六祖父是个秀才,成为陆良大绅士;二叔杨世贞曾在云南地方军阀张冲的军队任团长,还曾任县团防的团长,做过商人;四叔当过马街小学校长;六叔杨世俊曾就读上海大厦大学,当过马街小学校长;七叔杨世杰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二十七岁当空军飞行员,抗战时期驾机参战七年,屡立战功升任飞行科长,1944年调中央航空学校深造,毕业后任空军高级参谋学校教授、高级司令部副处长,1949年去台湾后任空军总司令部人事业务处长、署长、厅长、少将联络队长、空军参谋大学副校长;外祖父窦居焱,曾任县长,做过生意,赚过大笔的钱,定居昆明放高利贷;三舅窦少普是黄浦军校毕业生,曾参加蒋冯阎大战;五舅窦子进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北伐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后公费到法国留学,回国后在南京任国民党国大立法委员,解放后到台湾仍任国民党国大立法委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6 17: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读书生活
杨守沫四岁入私塾,七岁丧母,八岁就读于马街小学,八岁时其父续弦二妾:昝氏、汤氏, 杨守沫由昝氏照管。杨守沫进私塾那天,请来的先生叫李纪三,小时候杨守沫爱读书,但看的都是石印本章回小说,其中有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义犬》是杨守沫第一次读到的白话儿童小说。杨守沫家开的杂货铺请来管账的小李先生很喜欢杨守沫,可以说是杨守沫第一个启蒙老师。杨守沫五、六岁时,他给杨守沫讲了许多故事, 每晚给杨守沫讲一段,特别是《岳飞传》一下子就吸引了杨守沫。杨守沫八、九岁时便开始读旧小说,那时每逢赶集总有一个卖书人, 他卖的那些书几乎杨守沫都买了一本,整天看。其中《说岳》、《说唐》、《水浒传》这几本杨守沫读得最多,旧小说对杨守沫的影响很大,杨守沫对历史有兴趣就是从此开始的, 进而又对地理感兴趣。在马街小学,杨守沫的学习很好,因杨守沫上学前就读过私塾,平时又读了大量的书,入学第一年杨守沫就跳了一级,所以虽然杨守沫和其姐杨素仙一起入学,杨守沫却早她一年毕业。
1930年春,十三岁的杨守沫于马街小学毕业,与其幺叔杨世恭离家去昆明投考东陆大学附中,最终二人榜上无名。杨守沫在昆做贩盐生意的二叔杨世贞找到时任龙云总参谋长的孙渡亲笔签名给东陆大学校长董泽写了介绍信,校长见信不敢怠慢,批了字,让杨守沫、杨世恭去找中学部教务处,教务主任看了信,答应以晚到没来得及参加考试来掩人耳目, 进行补考,然后杨守沫、杨世恭当场应试,答完题,教务处主任说:“你们的成绩很差,入学后一定要努力!”然后告诉杨守沫、杨世恭可以去报到注册。杨守沫就这样跨进了中学的校门。杨守沫入学时学校早已上课一段时间,课程学起来很吃力,特别是英语课就更吃力,一个教室八十多人,杨守沫在后边补了一张桌,看不见又听不清,杨守沫自尊心强不愿找别人帮忙,课程便越拉越远。杨守沫课程跟不上,就无心好好学习,开始混起来,到考试就抄别人的,英语课杨守沫就这样一直对付到毕业。杨守沫每天有空就看一些杂志、剑侠小说, 读了他五舅窦子进介绍的《胡适文存》。杨守沫从九岁起就与窦子进通信,窦子进的思想对杨守沫少时影响较大。有一天晚上杨守沫突然发烧,养病一个多月才好起来,回校后数学课也跟不上了。杨守沫买了一些课外读物,自己勉强补上,英语则更加不行,其它课业一般,第一学期就这样结束。中学第二年, 东大附中被撤消了,杨守沫被分到承德中学,又叫第五中学。1931年, “九·一八事变” 爆发,闭锁的山城昆明也燃起反日的怒火。学生们罢课上街游行,杨守沫也第一次被卷进政治运动之中。此后杨守沫就开始读报,关心时事,第一次接触到邹韬奋《生活周刊》中的新思想。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寇侵略上海,19路军奋起抗战, 人们的民族感情空前高涨,昆明立时出现许多书刊反映19路军英勇抗战、人民全力支援以及日寇残暴罪行的情况,《小朋友》、《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儿童世界》等等都大量登载。杨守沫从这些书刊中读到茅盾、鲁迅的文章,那时的《松沪抗战录》、《松沪抗战纪实》等给杨守沫留下深刻印象。这时五中又与一中合并,改名为“昆华中学”。初中三年毕业, 杨守沫和幺叔杨世恭却没有被准许毕业,留了一级。同学们都去参加毕业活动,杨守沫们却不能参加, 心中很不是滋味。当时不知什么原因,偶然有一次杨守沫到教务处翻看到一个名册,在杨守沫的名字后面写着“该生品行不好,留一级”,杨守沫想起有一次晚上和同学出去买东西,校警不让,杨守沫分辩了几句,吵了起来,被记下来成了一条罪状。而杨世恭又是为什么呢?杨守沫对此觉得受到极大的刺激,对那时学校的教育制度产生怀疑。多少人那么淘气, 那么坏, 操行倒都是好的,独杨守沫就不行,太不公平!杨守沫还写信给舅舅诉说心中的苦闷。中学的最后一年, 杨守沫对学习开始努力了一些,虽然英语还是不行,但看了大量的文艺刊物和文学作品,思想成熟了一些,其它科目还好, 数学也全跟上了,上课也注意听讲了,作文比较好,还写过一首叙事长诗回忆母亲,大意是有一年冬天下雪,母亲堆了一个雪人,还打上胭脂,装扮得很漂亮,杨守沫当时也就是六岁,母亲笑了,雪人也笑了。老师给这首诗打了好多批语,写了“用功之好学生也”。又临近毕业了,这时出现一个新情况,教育厅决定中学毕业要进行集中会考,不是由学校出题,而是统一出考题,学生们都慌了,也有人串联反会考,都没有成功。出榜时杨守沫中榜,杨守沫初中毕业回到家乡。
从儿时能识字开始,读书便成了杨守沫生活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读书对于杨守沫是学习、是娱乐、亦是休息。在上中学之前,对杨守沫影响最大的书,一是旧小说,首先是《说岳》、《说唐》、《水浒》、《三国》、《西游》等,然后是《三侠五义》等剑侠小说,在杨守沫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是:历代兴衰,起作用的是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侠客义士;二是新式刊物,即《小朋友》、《儿童世界》、《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新文学刊物。在高小读书时,在新刊物上读到的广告使杨守沫买到冰心的小说集《超人》、《离家的一年》,描写一个与杨守沫差不多的孩子独自到外地进中学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及思念家乡之情,细腻的笔调,入微的心理描写,把杨守沫带进一个全新的境界,感到原来读过的那些章回小说中冲冲杀杀的简单外部描写和精忠报国的封建思想已不能满足。新文学引起了杨守沫的共鸣,因此对之产生了极大兴趣。中学时在图书馆开始还是读些剑侠小说,很快就转向新文学。20世纪30年代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等十分活跃,由于杨守沫家庭没落的伤感情绪, 当时杨守沫最感兴趣的是郁达夫,杨守沫把他的选集都买了。后来受五舅窦子进的影响,杨守沫开始读《胡适文存》,进而窦子进又介绍杨守沫看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的书,又开始读到以高尔基为代表的俄苏文学。这些进步文学中的民主与科学的五四精神, 反封建反压迫思想,同情妇女的命运等等都深深吸引了杨守沫,使杨守沫对于人生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什么是应该为之奋斗的理想,在头脑中有了模糊的轮廓。所以虽然当时处境很艰难,思想上也有消极伤感情绪, 但总的来说还是乐观向上的, 杨守沫的世界观已开始形成。当时《中学生》杂志上征文请知名人士写文章,陈望道明确提出青年人的志愿应是为变革现实社会制度而生活、奋斗。这种思想对杨守沫影响极大,这也是杨守沫结束中学时代时思想上最大的收获,立志要改革现实的社会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6 17: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教生涯
(一)马街小学
1933年,杨守沫中学毕业后,离开昆明回到陆良马街。1934年春节刚过, 杨守沫家开的客店来了个客人,身着中山装,这人正是杨守沫的表舅尹兰冰。这是杨守沫第一次见到尹兰冰,交谈中尹兰冰发现杨守沫的思想比较左倾,正好与他合拍, 尹带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回到罗平后,他们就开始通信, 尹答应寄书给杨守沫, 随后便寄了三大本书,一本是日本河上肇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一本是《政治经济学大纲》,这些书杨守沫也不能完全看懂,但是从此他与尹兰冰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交往,直到尹兰冰去世之前,他们一直通着书信,尹兰冰是对他青年时代影响甚大的一个人。1934年, 杨守沫在马街小学任校长的四叔去世,杨的六叔杨世俊从昆明回来,地方上请杨世俊任校长, 杨世俊安排17岁的杨守沫担任教员,教高小班的国文、算术、地理、历史,杨守沫的弟弟杨守笃就是他当时的学生。那时杨守沫想办个刊物, 起名叫《钟灵》,有点象征的味道, 杨守沫负责编辑、印刷。杨守沫的许多朋友、亲戚都投了来稿:五舅窦子进寄来一篇《怀古的伤感的情绪》,表舅尹兰冰也写了一篇,六叔杨世俊写了一首诗《我盲目地追赶着昔阳》。杨守沫写了一篇反映陆良家乡妇女受压迫生活的文章,刊物封面是请一个贵州教员画的,想办成综合性的刊物,请来一个刻版的用泥印, 已付印出一些但后来没有出刊随即流产。1935年,杨世俊辞去马街小学校长职务,杨守沫亦离开马街小学只身前往昆明求职,在求职期间,杨守沫去图书馆看了许多报刊杂志,《大众哲学》他每期必读,对他思想影响很大。
(二)罗师附小
杨守沫在昆明时接到尹兰冰的来信,信中希望他能去尹任教的罗平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后改名为罗平中学)当教员。到罗平几个月后的一天,学校的工友给杨守沫送来一封署名李尚彬的信,杨守沫按信上所说的地址找到来自昆明的带信人王冰青。后来杨守沫才知道,这位化名王冰青的人就是中共云南省临时工委书记李浩然(吴懋德),是杨守沫的朋友李尚彬介绍来找杨的。李浩然对杨守沫完全信任,谈话中坦率说通过李尚彬了解到杨的情况并讲起当前形势,讲到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已经尖锐化、白热化,年轻人应站在时代的前面。李浩然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问杨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提出要争取尹兰冰,因尹社会地位较高、影响大, 让杨找尹谈谈。第二天杨就去找尹兰冰,说一个共产党叫我转达你,说你代表进步力量,影响也很大,如果加入共产党,作用一定很大, 问你如何想法。尹听了杨的话之后,沉思一阵,然后说:“我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愿意做些推动进步的事情, 但我不想加入共产党,我知道共产党要求有铁的纪律,加入了就要受约束,我怕我难以做到。”因李事先对杨有交待,所以杨没有表态,回来将尹的话转述给李。李说此事不能勉强并要杨继续接近尹,积极做他的工作。李回昆明后,要杨与他通信,以后有机会就解决杨的组织问题。和李浩然谈话以后杨十分兴奋,这是杨第一次正面接触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而且还接受了任务,帮他做了工作。杨写了一篇文章,讲对革命的信念,结尾一句是:“旧时代的丧钟已经敲响了,让我们努力吧!”杨拿给尹兰冰看,尹连声道:“好,好,写得好。”李浩然回昆明后就开始与杨通信,他们是用新文字(即汉语拼音)通信,当时一些有进步思想的人都常用新文字,是一种标志, 也是一种保密方式,粗看就象外文一样,杨是在罗平跟尹兰冰学会的。后来国民党开始查禁新文字, 尹兰冰还为此坐过一年多的监牢。李浩然来信说暑假要杨去昆明,可当时闹土匪很厉害,交通几乎中断,杨没去成。杨只好写信给李说明情况,李寄给杨许多党的宣传品,杨读到了有名的《八·一宣言》。
1935年,暑假过后,杨守沫的九表舅罗平人陈鸿图到罗平中学(即罗平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当音乐教员, 陈的思想也很进步,教唱《开路先锋》、《大路歌》等进步歌曲,有时偷唱《国际歌》。年底杨又收到共产党员丁建华的来信,丁说他看到了杨写给李浩然的信,写得很好,他也愿意学习新文字, 愿意与杨通信交往。从此后丁、杨开始通信,后来党组织派丁到罗平中学, 杨守沫就与尹兰冰、丁建华、陈鸿图一起任教,彼此思想一致,丁建华性格热情外露, 陈鸿图则较深沉,他们结为好友,每晚在学校后面的孔庙太液湖边喝酒吃鸡,抒发情怀,纵论天下大事。1935年9月,李浩然途经罗平被该县警察局以可疑分子拘押,寻求营救。杨守沫闻讯挺身而出,直接前往县政府亲自找到县长金家寅,使李浩然得以获释。李浩然获释后十分感激,与杨守沫长谈数日,认为杨守沫觉悟、思想大有进步,口头表示要发展杨守沫为中共地下党员。寒假, 杨动身回陆良马街,共产党员周时英来找杨,此前周、杨常通信讨论马克思主义。周是罗平板桥人, 思想极进步,是个热血青年,在昆明发动几百人上街游行,响应“一二·九”运动, 被校方开除学籍。周、杨见面后 ,周离开云南去上海,后来去了延安,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参加新四军牺牲于镇江。马街分手,成了他们的诀别。1936年过完春节, 杨守沫把13岁弟弟的杨守笃带到罗平中学读书,这也是杨守笃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三)播乐小学
1936年暑假过后,杨守沫有了去昆明的想法,因李浩然的来信常谈到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问题,杨守沫又收到了曾与丁建华在过一起的共产党员樊子诚的信,鼓励他走出来。1937寒假,杨守沫带着弟弟杨守笃回到马街,假期间教杨守笃学习新文字,把屠格涅夫的小说用新文字翻译过来,教《政治经济学ABC》。寒假过后,杨守沫与其姐杨素仙动身前往昆明并把杨守笃托付给丁建华,丁对杨守笃少年时代乃至一生影响很大。杨守沫到了昆明先住在其二叔杨世贞家,后找到了中共地下党员樊子诚,樊子诚介绍杨守沫与其姐杨素仙到沾益县播乐小学, 教拉丁化新文字,实际上这就是樊代表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杨守沫同意去播乐小学工作,李浩然此时已不在昆明,留下一个同志约杨守沫谈话,见面后两人谈起对中国革命形势的看法,谈话结束对方认为杨守沫相信党、愿意加入党,但理论高度不够,与党当时的一些提法不能完全合拍,所以不能吸收杨入党。
1937年春,杨守沫与其姐杨素仙一起即动身到达樊子诚的小舅温培群任校长的沾益县播乐小学。沾益土匪多, 播乐小学经常处于一种戒备状态,学校的院墙四角都是炮台,温校长能双手使枪, 学校里也有武装,以防土匪。杨守沫负责“拉丁化新文字”教学,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杨守沫每天早晨起来出去跑步, 学校附近有个小山包, 每次都跑上去一趟,晚饭后和学生们一起踢足球。学校每周都开设劳动课,或搬石头, 或到几里之外去打柴, 再一人背一捆回学校。杨还是头一次参加体力劳动,把劳动课的体会写信告诉丁建华,丁建华来信笑话杨, 也鼓励杨。一个学期过去了, 1937年暑假杨和其姐一起回到昆明,在昆明杨又见到了樊子诚和窦家英, 他们常在一起讨论形势,认为抗日战争迟早要爆发。暑假结束,杨守沫、杨素仙、樊子诚、窦家英回到沾益县播乐小学。这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 他们教学生唱《大路歌》等进步歌曲; 自编剧本,排演戏剧《照相》揭露日本鬼子在中国杀人放火的罪行,杨守沫扮演《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青年; 为抗日捐献;组织学生游行, 在校门外扎起牌坊, 用纸糊好里面还点上灯,杨守沫借用学校的名字写了一幅对联:“播抗日运动, 乐革命成功 。”期间,中共武汉长江局共产党员尹冰从武汉给杨守沫来信,讲到尹前一段时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入狱, 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被八路军办事处保释出狱,讲了不少抗日及鲁迅逝世等情况。杨守沫把播乐小学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写信告诉尹冰, 这封信后来被光未然(《黄河大合唱》词作者)看到,十分感慨:“在那么偏远的乡村小学, 还有这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丁建华也来到播乐小学,杨守沫特意关照他杨守笃的事,丁建华谈到杨守笃和人打架动了刀子, 杨守沫去信狠狠批评了杨守笃。
寒假杨守沫又回到昆明,发现昆明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书摊上到处摆着介绍共产党、八路军的书籍,介绍朱德、平型关大捷,介绍长征、延安等等,引起了杨的极大兴趣。放假前尹冰曾来信告诉杨他要回昆明来, 让杨到昆明后找中央航空公司办事处的一个人, 就能知道他的消息。杨按信上所说与尹冰取得联系,在翠湖相见,尹冰西装革履, 两人久别不见, 分外亲热。尹冰讲起到汉口后如何被捕的情况,当时尹接受了党组织的任务去工作,正好在“七·七”事变前杨在昆明写的一封信到了, 地址写的是“寄自昆明”,敌人马上逼问杨守沫是何人, 用皮鞭打尹,尹实际知道杨守沫那时在播乐小学, 但始终咬牙没讲。尹又告诉杨,这次是中共武汉长江局派他到云南开展工作,如云南无党组织, 就要做开辟发展工作,如果已有党组织存在就要设法取得联系, 接上关系。尹问杨他愿不愿意参加这个工作,杨介绍了李浩然的情况和后来没能加入党组织的事, 尹冰说可以尽快发展杨入党, 但杨要加入组织必须要经武汉党组织批准, 可以写信给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转中央长江局,长江局原来的负责人是王明, 后来是周恩来。杨守沫、尹冰研究如何写密信, 杨当时住在一个小学,校长姓陈,曾是杨小学时的老师。学校的学生都放假了,很静, 杨买了一盒炼乳试着写密信, 但效果不太好。杨提出想去延安, 尹说这不矛盾, 要去也得经汉口, 他可以写信介绍,解决了组织问题再去延安更好。此时杨又接到共产党员周时英的延安来信, 更加吸引杨,杨去找樊子诚,但樊却不同意杨去延安,杨守沫的姐姐杨素仙听说了更坚决不同意。因杨守沫、樊子诚的工资收入都放在一起, 在杨素仙那里保管,杨素仙不给钱就没路费, 杨守沫没办法走。杨守沫找过樊子诚之后不久,从罗平回来的丁建华来找杨守沫, 还带来两个青年人,一个是刘浩(刘志舜), 还有一个是吴宗遥,三人当时都已是共产党员,吴宗遥更早一些, 但吴隐蔽得比较深, 对杨守沫一直没说明过身份。这次由刘浩出面和杨守沫谈, 希望杨守沫到罗平县板桥镇的东胜小学去任教, 教拉丁化新文字,东胜小学教务主任刘璧华曾送过《巴黎时报》给杨守沫。杨守沫与尹冰一直保持着联系, 尹冰带了些《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给杨,尹还办了一个刊物,杨守沫帮他推销。尹冰告诉杨守沫, 已与樊子诚、刘浩接上关系,但谈得不太好,说起杨守沫今后的问题, 尹说还是先去板桥。杨守沫感觉到,尹冰、刘浩、樊子诚与他都有较密切的联系, 但尹冰、刘浩、樊子诚之间却又不太联系, 互相也不太信任, 甚至互相怀疑。这种状况正是抗战爆发前后中共云南地下党屡遭破坏又多方重建, 互相之间又缺乏沟通配合, 还没有形成整体力量的实际情况。后来的事实证明, 这种状况无形中对杨守沫形成一种复杂的影响。杨守沫又恰恰是接触了来自几个方面的地下党力量, 处在旋涡当中,周时英原来的恋人谭慧英是一位进步女青年, 她因为当时与刘浩关系密切了解内情,她后来告诉杨守沫, 从杨守沫自播乐小学回昆明以后,刘浩就一直注意着杨守沫,因为杨守沫接触了一些人特别是尹冰,刘浩不信任尹冰, 以为杨守沫被国民党特务盯上了。杨守沫准备离开昆明再赴罗平, 谭慧英请杨守沫和刘浩去吃饭,杨守沫对刘浩提出将来还是要去延安,只要把路费凑够了就走, 刘浩表示同意。就这样,杨守沫1938年3月又到了罗平县板桥镇东胜小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6 17: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东胜小学
杨守沫在罗平县板桥东胜小学的半年, 自觉地、正式地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活动, 开展了工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又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杨守沫担任拉丁化新文字教学,每天教学生们唱抗日歌曲, 弹风琴伴奏, 每到放学时就集合学生唱歌,讲抗日战争的形势。同时宣传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动员女学生剪发, 这在当时也是革命行动,组织学生到罗平中学赛歌,唱《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及外国革命歌曲。到板桥两个多月后, 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教务主任刘璧华专门找杨守沫谈了加入党组织的问题, 杨守沫明确表态愿意加入,刘璧华召开了党小组会, 有地下党员刘浩、刘璧光参加,从此虽未明确承认杨守沫已被批准加入组织, 杨守沫却正式开始参加组织活动,与上级组织的联系由刘浩负责。 同时杨守沫 一直与尹冰、丁建华、吴宗遥、张蕴朴等共产党员保持着联系。一次在罗平中学,尹兰冰、杨守沫、张蕴朴、吴宗遥等相聚出外野餐,吴宗遥酒喝多了, 竟当众高喊:“共产党万岁!” 此情此景给杨守沫留下极深的印象: 吴宗遥这样十分小心谨慎的中共地下党员,酒醉了竟如此失态!此后杨守沫在国民党军中做了长达十年的地下工作,常有喝酒的场合,但杨守沫始终头脑清醒,未在这方面出过纰漏。
一次杨守沫与刘浩一起骑马去罗平, 在马上约定一起去延安, 此后就经常在一起商议,半个多月后尹冰要离开昆明, 尹冰同意杨守沫去延安, 告诉杨守沫到汉口找一个姓李的人联系,就说在昆明时与谭慧英、张子斋等都非常熟悉,要杨守沫找谭慧英谈谈,谭慧英和杨守沫见了面支持杨去延安。可旅费还是成问题,正在焦灼不安而又彷徨之时, 有一天杨守沫在报上看到滇军部队正在组建58军,要开赴武汉,军长是孙渡,杨守沫心里猛地一动:听说孙渡思想比较左倾,曾被怀疑是共产党,而且与杨家是世交,乡谊关系很重,找他报名参军,名正言顺, 到了武汉不就可以找机会找八路军办事处, 不就可以去延安了吗?说干就干,杨守沫用白话文写了一封长长的自荐信, 费了很大力气,修改了几遍,称呼孙渡为志舟军长,信的最后写道:“得追随军长驰骋于抗日疆场之上, 实乃守沫之幸。”信发出后久久不见回音,要见孙渡又见不到,看着军队天天向北开拔, 杨守沫心急如焚。一天有人送来一信, 杨守沫才知道因58军全军已于1938年8月1日誓师出征,孙渡写了一封亲笔信带给补充二团团长熊鸿钧,介绍杨守沫去昆明西山58军补充二团报到。1938年8月中旬,杨守沫的父亲杨世勋带着次子杨守笃从陆良赶赴昆明为他送行,8月15日抵昆后又将长女杨素仙、次女杨素馨召在一起合影留念。杨守沫以出征御敌而同父亲、姐弟告别的心情,在相片的背面写下这样的话:“中原风云趋紧急,大好河山半已变色,为挽救中华民族之危局,余实不能再困守此自由囚牢之中,乃决然赴省,奔往前线,以遂素志。惟是我民族解放之路正长,前途之险阻尚多,海角天涯,固不知何年何月再能返还家乡,共叙天伦,纵是男儿气象,亦不免痛感别离之苦,是乃合家共摄一影,以为纪念。万里灵山藉此聊慰念交者之悉怀耳。设使他年归来,再睹此照,当不知又作何感想?中华民国二十七年秋,守沫于昆明。”此留言可谓字字情真,感人肺腑,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感。
四、戎马倥偬
(一)待机八年
1938年9月28日,杨守沫投笔从戎,按照孙渡将军的安排随58军补充二团步行出征,从昆明西山出发经陆良、沾益前往贵州。部队路过陆良马街, 杨守沫在家中墙壁上写下几个大字:“家,永别了!”部队路过沾益时,杨守沫专程去了播乐小学,播乐小学为之震动,校长温培群说过去他最讨厌穿军装的人, 可这次看到杨穿军装就高兴,并杀了一口猪, 把学生都集合来会餐, 杨守沫一桌一桌地敬酒和学生告别。杨守沫见到了姐姐杨素仙,樊子诚、温培群,杨素仙送给杨守沫一些旅费。第二天温培群校长派了一个勤务兵牵了一头大马送杨,几百个学生集合起来在离学校很远处列队相送。杨守沫十分激动,对学生讲话:“为了我们民族的解放, 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我们要牺牲我们自己!”上马后,杨素仙和温若愚找了两个学生带杨守沫插近路赶部队。
58军补充二团自西向东穿过贵州,准备经湖南进湖北到武汉,到达贵州安顺时, 传来消息武汉沦陷,这个消息使杨守沫对到延安的梦想心灰意冷。1939年春, 杨守沫参加了武汉外围崇阳之战后,化装成平民进入沦陷的武汉,准备找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结果巧遇其中学同学中共地下党员尹冰。1939年3月,杨守沫在江西修水经尹冰为他补办了入党手续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时任中尉秘书的杨守沫和58军军长孙渡有社会关系可以利用,党组织决定并将杨守沫派驻国民党第58军中,开始了10年之久长期潜伏的地下工作。当时正处在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之际,原在60军的许多中共地下党员,除紧急撤离者外,其余都在分散隐蔽、单线联系、停止发展党员的状况下工作。杨守沫到58军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同杨保持过单线联系的党组织负责人尹冰、张子斋也先后撤到延安和重庆,改由继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杨重和杨守沫保持组织联系。1940年春,杨守沫填词一首:“水迢遥,山迤丽,大好河山,洒遍同胞泪。志复神州千万里,莫让春光,焦得游人醉。”表达了他痛惜祖国山河破碎,志在恢复神州大地的决心。杨守沫每月都给播乐学校写一封信, 称为“一月通信”、“二月通信”, 一方面写艰苦抗战的情况,日军的残暴,难民遍野;另一方面也揭露地方当局的荒淫无耻和旧军队的腐败,以及人民的苦难,贫富差别, 在后方引起很大反响。1940年夏,由在60军184师任参谋的地下党员宁坚就他在国民党“桂林参训班”受训之便,到湖南平江58军军部驻地见杨守沫一次,了解情况,传达党对今后工作的指示。1940年秋,日军侵占越南,60军被紧急调回云南守卫边防,以后在整个抗日战争的5年间,仅留下杨守沫一个党员,独自坚持在转战于湘北、赣北前线的滇军中工作。1941年冬,杨守沫借故请假,专程到云南建水向中共南方局派到滇军中领导地下党工作的方正汇报情况,请示今后的工作,于1942年春返回江西前方。这时孙渡已调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指挥第58军和新3军对日军作战,杨守沫即在副总司令部国民党特别党部工作,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特别党部撤消为止。抗日战争时期,杨守沫在长期的艰苦的战争生活中,在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发动反共高潮的险恶环境里,在党的“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方针指导下,坚持不渝地努力工作,熟悉了滇军部队的环境和生活,在滇军中建立了较为广泛的人际关系,团结了周围的进步力量,并争取自身社会地位即公开职务的提高,以取得相应的威信,为后来转入解放战争阶段创造了在敌军中秘密工作的有利条件。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杨守沫随第一集团军副总部留守处从江西上高乘船到达九江。一个月后,总部又进驻安庆,这时杨守沫接到云南方正的回信,告知:杨重、张士明、宁坚等均已随60军、93军到越南受降,方正独自留在昆明,同意杨守沫再次返滇面商今后的去向和行动方针。由于种种原因,杨守沫没能马上行动,直到1946年2月初,第一集团军副总部将开往上海待命之前,杨守沫才得以脱身,由安庆取道武汉、重庆辗转到达昆明。按照事前约定,先到《云南日报》社找张子斋联系,张子斋告知杨守沫:“方正等你久不至已去重庆不再回来, 60军、93军行将开往东北打内战,张士明等人也许已在去东北的海运途中;杨你今后或利用同孙渡的关系仍回第一集团军总部,或留在云南,我可以把你的组织关系设法转到云南地方党。”杨守沫和张子斋约定,待从陆良返昆时再作决定。1946年3月,杨守沫回到陆良后不久即收到好友孙彬(孙一今)的锦州来信,从信中得知:第一集团军总部已由上海吴淞海运东北葫芦岛登陆,进驻锦州;原属孙渡总部建制的第58军被留在江西,已脱离隶属关系,新3军在江西受降后即被整编,都没有来东北,单把孙渡总部调到东北,名义上是指挥由越南海运来东北的滇军,也即将在葫芦岛登陆。这封信带来的消息,使杨守沫及早下定去东北的决心。1946年夏,杨守沫从陆良抵达昆明时,恰逢国民党特务以搜捕杀害李公朴、闻一多的凶手为借口制造白色恐怖,未找到已转入地下到外县山区搞武装斗争的张子斋。杨守沫即四处设法买直飞上海的机票,一直等到8月间,才从昆明飞抵上海,正好碰上驻宝山县的孙渡总部留守处人员,包括许多军官家属,即将搭乘一艘美军登陆艇到天津。杨守沫即同大家航行到天津登陆,改乘火车驶往锦州,杨守沫的工作和生活都将翻开新的一页。
(二)东北策反
1946年8月末,杨守沫抵达锦州,住在已由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改为第1兵团部(其后又改为第6兵团)军法处。孙彬以军法处 代理处长之职向兵团司令部孙渡上了一个“签呈”,请调杨守沫到军法处任中校军法官。杨守沫到锦州不久,就同在93军暂22师新任团长的地下党负责人张士明见面,得知中央从延安直接派刘浩领导60军、93军两个地下党支部的工作;刘浩已于三个多月前到锦西同张士明接上组织关系,现可能在吉林杨重那里。张士明对杨守沫传达了刘浩所述中央指示精神和有关情况以及今后的八项具体任务。杨守沫同时向张士明提出迅速解决原58军司令部辎重营营长范啸谷的入党问题。杨守沫已知范啸谷随60军来到东北在该军545团任副团长,急需去吉林找60军地下党负责人杨重把范啸谷的组织问题尽快解决。与张士明分手后,杨守沫到达吉林见到杨重,谈了范啸谷的问题,即由60军地下党组织正式吸收范啸谷为中共地下党员。可惜的是在两年多后解放锦州战役打响之前的外围战中,范啸谷不幸牺牲,造成重大损失,使战场起义计划受到严重挫折。
1947年1月,杨守沫从吉林返回锦州不久,刘浩找到杨守沫,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决定杨守沫今后重点抓三项工作:一、继续做好孙渡的工作,包括孙最信任的参谋长安守仁的工作以及孙渡直属警卫部队营、连、排长工作。二、抓紧情报工作。三、掩护和营救中共人员的工作。除这三项重要工作外,其他如广交朋友、团结进步、争取中间、孤立顽固,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和不满情绪,煽风点火、泄气搭桥等应属日常工作,随时随地都要相机而行。随后,杨守沫完成了刘浩提出目前要做的两个临时任务:一、中共在辽西绥中县的一个联络站遭敌人突袭,中共一报务人员被俘,经杨守沫周旋释放了包括那个报务员在内的凡属中共被抓被俘人员。二、请假亲自掩护刘浩去北平景山向叶剑英汇报情况。行前杨守沫交给刘浩一份极其重要的兵团司令部“极机密”文件,内有辽西、热河地区敌军以上各部队番号、长官姓名、驻地兵力分布和说明的表册,并附有多幅明细地图。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大部分的军事情报也都是张启宇提供给杨守沫的,整个兵团参谋处的各方面情况,杨守沫几乎了如指掌。杨守沫除经常接触孙彬、张启宇、钱世珍并多做工作外,对孙渡和安守仁这两个抗战时期的统战对象怎么着手工作,也在考虑之中。1947年春,第6兵团部奉令成立新闻处,杨守沫由军法官调升为新闻处二科(宣传)科长,下设一个宣传队。对杨守沫来说,新的职务和工作环境在搜集敌情方面,不论是业务范围内的接触,或对外活动的机会,都比在军法处要方便和广泛得多。特别是通过参加以兵团司令部名义定期召开的“党政军联席会议”得到的敌情非常丰富。
1947年5月前后,刘浩第二次来到锦州,同杨守沫谈了当前形势、东北战局以及工作情况和任务之后,指出关于今后对孙渡的工作不宜操之过急,须相机行事,主要的一条是在将来形势处于紧要关头之际,要利用自己的条件,站出来提醒孙渡站到人民一边,但是不到紧急关头决不能轻易暴露自己。根据对孙渡的了解,杨守沫表示同意刘浩的意见,一旦时机到来,坚决执行这个计划。刘浩离开锦州后大约十多天,一封朱德写给孙渡的亲笔信由专人送来交给杨守沫,这是一张毛笔直书的“八行”信纸,以志舟(孙渡的“字”)吾兄称呼,开头说了“相别多年,怀念殊殷”之类的话,中间谈到云南护国起义的往事,然后转入正题“希吾兄再举义旗......”,言简意赅,非常得体。看过信后,杨守沫大喜过望,考虑一番即交给孙渡的副官刘李志。刘李志即将信送去,不一会出来说:“司令官看过后把信放到抽屉里什么也没说。”杨守沫这样做是给孙渡一个独自思考的余地,今后何去何从,让孙渡多考虑些时候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5-3 23:00 , Processed in 0.04797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