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37|回复: 3

[人物] 云南本土一姓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 1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氏作为宋、元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国国相高升泰的后裔、是姚安、昆明的地方统治者,在宋、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地方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研究高氏迁徙对云南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及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都将产生重要价值。
  
  
  据史料记载早在魏晋时期云南已有高姓。高姓原居越嶲(今四川西昌),蜀汉时,高氏为南中大姓之一。高定(亦作高定元)为越嶲郡叟帅。高定与益州大姓雍、朱提大姓朱褒据地称雄,联合反对蜀汉政权。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高定被杀。自高定死后其子孙迁移到朱提郡(今昭通市)。《华阳国志·南中志》列举朱提大姓,高氏名列其中,是拥有部曲的地方强宗豪族。晋代朱提郡,其民好学,号多士人,为宁州之冠冕。究其原因,与汉族移民和大姓豪门聚居不无关系。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宁州夷帅势力强盛,破坏郡县,奴役吏民。动荡不安的混乱局面,迫使当地的晋民(汉民)逃往永昌(今保山)或交州(今越南)等地。高氏也在此时迁移到洱海周围及附近地区。
  
 




  一、高氏与拓东城的修建
  
  唐代前期,吐蕃势力不断南下,一度控制了洱海北部今剑川一带。洱海地区的各部多数归附吐蕃。若洱海地区为吐蕃所控制,将对唐构成极大威胁,唐必须稳定洱海地区。唐朝调动力量对南诏首领皮罗阁进行策划劝导,并支持他从南诏故地巍山出兵攻伐其余各诏。
  
  737年,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南诏建国前后,滇东、滇中一带的爨氏已江河日下,力量削弱,无统一的强有力统治者。诸爨之间互相攻杀兼并,局势混乱不堪。南诏建国后不久,唐王朝委派南诏军队东进,以平息诸爨之乱。南诏利用这次平叛的合法身份,吞并了两爨之地,并乘机夺取姚州及其他三十二州,割据之势已成。南诏是一个新兴的势力,极富扩张统治欲望,其雄心飞扬、目光深远,其志不在偏安滇西一隅,不甘雌伏于唐朝之下。于是巧妙利用唐吐矛盾,在夹缝中生存并积蓄力量,时机一至,便四处用兵。天宝战争的胜利,使南诏将唐朝的势力完全赶出云南。完全据有云南后,南诏统治集团在吐蕃的支持配合下,雄心万丈,极想建立一个军事大帝国。于是修筑道路,建立制度,设置城池,训练军队,四处用兵,攻城占地。
  
  764年,南诏王阁罗凤视察滇池地区,他站在滇池边的高处,指着滇池坝子说,这里的山川可以作为天然屏障,富饶的土地足以养活人民。南诏为了防患大唐的东面进攻和吐蕃政权的西面进攻,于是第二年命儿子凤伽异率领高氏权贵(765年)筑建拓东城,
  
  781年,改拓东为鄯阐。散居宣威、威宁、盘县等地的高氏无论口传还是《高氏谱牒》还是《指路经》经文,都会提及祖籍大理三月街,随南诏王筑拓东城,修白塔街一事。拓东城修筑完毕阁罗凤并命子凤伽异以南诏副王的身份,坐镇拓东城。后拓东城在南诏统治力量的整盘布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陪都、东京。而高氏后来也就成为拓东城的经营和管理者。唐中期南诏授高义和为弄栋演习,后遗传于高和亮,食邑姚安。自此,姚安为高氏封地,世居光禄,设有土司衙门,为历代高氏姚安军民总管府土司衙门。高氏的势力从大理往北扩展到鹤庆、丽江往东扩展到楚雄并延伸到昆明。
  
   






  二、高氏在大理国崛起中的地位与角色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高方的支持下灭掉杨氏建立的大义宁国,大理国立,有功于大理国的贵族高方被封为“岳侯”。巨桥(今滇池南岸地区)成为高氏领地。公元1063年,高方后代高智升平定杨允贤判乱,立下大功,被晋升为鄯阐侯,高氏一族从此成为整个滇池地区的世袭统治者。此后的100多年间,高氏数次由鄯阐起兵平息朝中反叛,屡立大功于大理国段氏。
  
  公元1094年,段正明为君不振,被高升泰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大中国”。北宋绍圣3年(1096年),高升泰临终前告诉儿子泰明还政于段氏,泰明果然遵循父亲的遗嘱寻访到段正淳之弟段正明,拥他为王并改国号为后理国。后高氏世袭清平官之职,实际掌握国家军政大权,被称为高国主。高氏为国相执掌政柄,将其子孙分封到各府州主政并世守其地。大理国时期,洱海地区为大理国中心,鄯阐(今昆明)为东京。所以高智升的两个儿子分别驻守大理和鄯阐。高升泰有三个儿子。泰明及其子孙在大理,世为国相。泰惠及其子孙在大理以北地区任职,泰运及其子孙在大理以西地区任职。
  
  公元1111年昆明发生大地震,37部叛乱,相国高泰明派兵平定,同年去世被追封为平国公。1119年37部再叛,攻陷鄯阐府高明清战死。高升泰侄子高量成被封为中国公,大理国内的八大城市主要靠高氏经营管理,比如高量成爱护百姓、抚恤鳏寡老幼,被誉为彝中君子。
  
  三、拓东城失守高氏后裔的迁徙
  
  1244年蒙古兵经从灵关进攻大理,大将高禾率军迎战,高禾战死。蒙古军队的进攻受到高氏及乌蛮军事集团强力阻止,元军发动的兼并战争陷入了僵局。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占大理,相国高泰祥率军于金沙江与元军对峙。忽必烈派一部分元军绕道西藏包抄大理,大理告急,高泰祥班师回大理保护段兴智,和元军交战失利,退守姚州(楚雄),向三十七部借兵,兵马未到元军已攻来,相国高泰祥被俘,忽必烈亲自劝降,他宁死不屈,被斩于五华楼下。
  
  传说当日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相国一斩顷刻间风雷大作,忽必烈大惊,叹道:“真是忠臣啊”忽必烈以厚礼相葬高泰祥并命其幼子高琼世代为官,大儿子高长寿于元宪宗三年在威楚(楚雄)归顺元朝被任命为威楚万户,同年腾冲府酋高救归顺。滇西大理和楚雄先后落入元军之手,高氏的军事中心逐步从西往东迁。
  
  当昆明陷落高氏集团失去了他们最大的军事堡垒和经济中心,高氏家族迁到沾益州的交水县,大理国高氏护国军把交水(现在会泽、宣威、和沾益县交界今高坡顶附近)作为根据地,继续同元军周旋。宪宗五年交水高氏大理救国军在抗元无法继续的情境下最后归附了元朝。元朝从滇西进军,高氏救国军从滇西往楚雄、安宁、昆明、曲靖、陆良、宣威组织会战,元军攻下滇西的城池,忽必烈知道这些城池的经营管理还是要依仗文化发达的高氏,因此鹤庆、姚安、永胜等区域后来推行土司制,这些都是高氏经营的地方。滇西的高氏土司延续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在云南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地方治理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氏大理护国军的退防路线形成了今天高氏从滇西、滇西北到滇南、滇东北、滇东南、黔西北、黔西南的分布状况。
  
  四、小结
  
  高氏作为宋、元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国国相高升泰的后裔、是姚安、昆明的地方统治者,在宋、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地方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在地方政治、军事、经济发展史上发挥过较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地方文化发展史上作出过较为积极的贡献,影响了云南数代人的文化生活。研究高氏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高氏对云南的经营和开发推动这个边疆省份的发展和进步。



发表于 2015-1-22 15: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矖 于 2015-1-22 15:20 编辑

《中国民族史》(王桐龄 著)一书的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西南夷中对南中大姓有描述。高姓不是南中八大姓之一。
四、南中“大姓”、“夷帅”的兴起   
  大约在公元2世纪末至4世纪,西南夷各民族有了较大变化,即在西南夷地区出现了两大地方政治势力一夷帅和大姓。两大势力在东汉末至两晋期间在西南夷各民族历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各民族社会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夷帅和大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是越到后期联系就越密切,区别也就越不明显。夷帅又称为“叟帅”、“叟大帅”、“夷率”等。夷帅,顾名思义是各民族中的贵族,亦即大奴隶主集团的首领,由西南夷中数十百个君长、侯、王发展而来的,拥有一定的实力。如越嶲郡夷帅(又称叟帅)高定元据有越嶲郡,拥有大量部曲(私人武装),朱提郡武茶夷夷帅于陵承亦有很大势力。
  西南文献中记载大姓事迹甚多,仅《华阳国志》所载即有数十百起。巴、蜀、南中均有众多的大姓,其中以南中大姓为最多。南中大姓最早见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夜郎传》:“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氏与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南中大姓是在东汉末年至两晋时乘机而起的,各地形成了许多大姓。大姓主要有建宁、云南、兴古、牂牁4郡的“大姓焦、雍、娄、爨、孟、量(董)、毛、李”等8姓①。爨、孟2姓在历史上最著名,势力最大。爨氏,最早的是爨习,在刘璋时为建伶令,又有爨肃仕魏为尚书仆射,河南尹②,可见汉末爨氏已有很大的势力。以后爨氏大姓中又有爨深、爨某、爨龙颜、爨云、爨翫、爨宏达等,至公元5世纪末爨氏势力控制了云南大部分地区。孟氏有朱提、建宁郡的孟琰、孟获、孟干、孟通等,孟氏大姓势力在南中仅次于爨氏。雍氏以雍闿为代表,蜀汉时在南中势力最大。毛氏有毛洗、毛灵等。李氏有李恢、李俊、李松等,量氏疑即董氏,有董元、董霸、董敏等。焦、娄2大姓无考,除较大的8大姓外,南中各郡还有许多大姓。牂牁郡有“大姓朱、鲁、雷、兴、仇、递、高、李”③,其中朱褒势力最强,曾作过牂牁郡丞、朱提郡太守。朱提,建宁2郡的霍氏大姓有很大的势力。永昌郡有吕凯、王伉2大姓,还有“大姓陈、赵、谢、扬氏”④。南中大姓均是郡邑中的豪族,占有部曲作为私家武装,盘踞一地,形成为一地方的实权统治者。
  大姓是自秦、汉以降不断进入西南地区的汉族官吏、商人和移民中分化出来的统治阶级,大姓是汉族移民且为移民中的统治阶级,与当地各民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西汉以降曾在西南夷中推行过移民屯垦的政策,不少民屯和军屯官吏及士兵在西南夷地区安家落户,经过不断与各民族的融合和阶级分化,逐渐形成为雄踞一方的豪族大姓。大姓首先在经济上因管理屯政,在经管的过程中利用权力侵占屯田,开垦私田,拥有大量土地。另外大姓还拥有经管盐、铁的权利,又乘机把持了盐、铁物质资源,这就为大姓发展政治势力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大姓还将大批要求“庇护”的流民或各民族人民沦为部曲,部曲是大姓的私家军事武装,也是直接生产者,平时为大姓服定期劳役,战时组成军队,为大姓之间扩大统治势力而进行频繁的争战。大姓就仰仗其物质基础和夷汉部曲称雄一方。
  南中大姓曾在三国时利用中原分裂混战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大姓雍闿等人即是如此。《华阳国志·南中志》雍闿条云:“愚(雍闿)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派分,正朔有三,远人惶惑,不知所归。”因而采取依靠孙吴来达到独霸南中的企图。永昌郡大姓吕凯、王伉则采取依靠蜀国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因而据永昌抗雍闿以取得蜀国的支持,“(吕)凯与府丞蜀郡王伉帅厉吏民,闭境拒闿”⑤。正是因为南中大姓的抗蜀,引出了蜀丞相诸葛亮的“南征。”南征中大姓势力遭到了一定的打击,但由于诸葛亮实行“南抚夷越”的政策,不仅没有彻底打击南中大姓势力,反而利用和支持大姓,任命大姓实力强大的爨习、孟琰、孟获等为蜀汉的官吏,爨习官至领军,孟琰为“辅汉将军”,孟获为“御史中丞。”对一般大姓则“劝令大姓富豪出金帛,驱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弈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汉,成夷汉部曲。”“分其赢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董)、毛、李为部曲”①。增强了大姓的武装力量和劳动力,在此后30余年中大姓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两晋时期南中割剧纷争的地方势力。由于晋朝不顾南中大姓的实际情况,于公元271年(西晋泰始七年)撤销南中4郡,设宁州以代之,企图把大姓、夷帅都抛弃不用,但遭大姓、夷帅的抵制而失败,不得已又于公元282年(西晋太康三年)改设“南夷校尉府”,对南中夷、汉各族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对大姓、夷帅施加种种压力和限制,夺取大姓部曲,侵犯大姓和夷帅的利益,结果导致公元302年以后大姓、夷帅与晋朝校尉、郡守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年,建宁郡大姓李睿、毛铣,朱提郡大姓李猛各率部曲数万,逐晋两郡太守,响应李特的“流民起义”,但遭到南夷校尉李毅的镇压,毛铣、李猛、李睿等大姓均被杀。翌年,李睿的夷叟遑耶(亲家)于陵承便以为李睿报仇为借口起而反抗,得到许多大姓夷帅的响应,使晋朝在南中的统治一度垮台。公元310年(西晋永嘉四年),晋朝又派王逊为南中刺史,逊以各种借口大肆“诛豪右(大姓)不奉法度者数十家”②,许多大姓因不能忍受王逊的残暴统治,纷纷各据一方,自称太守,互相争夺,有的投奔蜀之李特以取得支持,致使南中处于大姓与大姓、大姓与晋王朝的争权夺势的纷乱中。公元347年(东晋永和三年)晋朝在南中的统治彻底失败,爨氏大姓称强,南中统治大权落到爨氏家族之手。
  南中夷帅和大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或云南中大姓是夷化了的汉族移民,或云是汉化了的当地各民族中的统治者③,这种说法是十分正确的。如庄?入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可见庄?后代不少已经与当地民族融合而成为当地大姓。大姓雍闿、吕凯等本是汉族豪民的后代,但雍闿亦称“耆帅”、“豪率”,和当地夷帅的称呼一致,可见已经融合于当地民族之中。南中还有一部分大姓自称为“方土大姓”④,即土生土长的大姓,如建宁令爨习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显然是汉化了的各民族中的统治阶级。夷师与大姓之间还用“姻亲”方式,将二者的势力结合在一起,使夷帅和大姓更难以区别。夷帅与大姓互通婚姻者称为“遑耶”,有的因世代姻亲而成为“百世遑耶”,形成一种“与夷为姓曰‘遑耶’……与夷至厚者谓之‘百世遑耶’,恩若骨肉,为其逋逃之薮”①的情同手足的关系。当然姻亲关系也是汉夷互相融合的过程,有利于西南地区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姓应为南诏白族十大姓氏之一。高氏为西洱河蛮大姓之一,九隆族后裔。兴于南诏,盛于大理国,衰于元明清。众所周知,高氏在时期为权臣,后期,高氏世为相国权柄,有分封其子孙于外府,实际为高氏政权统治,段氏虚拥名位而已。在大理白族建筑的照壁上一般题书“龙翔凤裳”或“龙凤呈祥”的基本就是高姓人家了。
中国民族史.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 22: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高氏有此等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2: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后辈如此落寞。我就姓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6-1 04:37 , Processed in 0.05578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