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溢意

【溢意教育理想之家庭教育】充满智慧地与孩子一起共度人生(原创兼收集整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1: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密码----有趣的“念头”
    一位做电视企划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倒。 因与家人同住,所以他妈妈常会担心,常念他:要记得吃饭,别太晚睡,开车要小心等等,这样的唠叨每天反复好几次,他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只是有时他也会觉得不耐烦,一见到母亲就想逃,免得听她啰嗦半天。
    有一次年轻人赴花莲采访证严法师,听到证严法师说一句话,他觉得很有道理。法师说:「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 师父又说:「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气,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担心她的孩子。」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话十分兴奋,一回到家马上转述证严法师的话给他妈妈听。他说,从此以后,他母亲就很少再对他唠叨了,他看到母亲也不会再躲,反而在下班之余,会找母亲聊聊天,他觉得现在他跟母亲像朋友一般自在。
    每一个做妈妈的,常常是一家的灵魂人物,她掌握了一个家的家庭气氛,我相信:如果没一个快乐的妈妈,就很难有一个快乐的家庭。然而,大多数的妈妈都过份地担忧子女:课业,工作,婚姻,健康---几乎无所不担心,你想这样的妈妈会快乐吗?用“吸引力法则”的说法,就是的「心想事成」。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会如你所相信的去「实现」你相信的。
    一个妈妈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对他自己的生活困境与难题,那么这个相信就是一个「祝福」,而她的孩子也会因着这样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个母亲老是「觉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会照顾自己,一定会吃亏上当的,那么这个「担心」很可能就成了「诅咒」,以后你的孩子果然就会如你之前所担心的那样,老是出状况令你担心。你的愿有多大,实践的力量就有多大。
   从今天起,我们当要当 心去检查自己的每个「念头」,你对孩子:是担心多?还是祝福多呢? 真的,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其实对于我们所关心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师长、同学、同事等,也都要给予全然的祝福,这样,不用因担心挂念而让自己睡不着,就是双赢啰!因为,“心想事成”,我们的祝福一定会实现的!
    从现在起,把担心丢掉,让祝福常在,祝大家,幸福美满。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1: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太怀孕,我发现满街都是孕妇

     当你的太太怀着一个你最珍爱的生命的时候,你的眼睛似乎也装上了一个特殊的视力器,你首先要看到的就是和你太太一样幸福而行动有点不便的人,她们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突然一个个出现在你的面前。同时你还会变得特别的敏感,走在街上,任何的危险所在,或其他不安全因素,你的反应同样会比平时敏捷得多,好像一眼就能看得到。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更是一种文化的本能,保护孩子,关爱家人,不需要"讲道理",你所受的教育、形成的文化会自然而然地"指挥"着你的行动。
等我孩子出生以后,我每天最为关心的往往就是天气变化。爱即是一种付出,当你坚持着这样的付出时,爱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这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给予。当你充满爱意地去做一件事情,你哪怕只是为了给孩子洗一个杯子,洗一件衣服,有没有情感贯注其中,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件事情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爱,这个时候就是对平平常常生活的照亮,它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回馈,我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人活着最重要的意义与最大的快乐。 有一个教育家曾经写到:在一个好父亲或者好母亲身上总是父性和母性兼而有之的,你呵护自己的爱人与孩子,怎么细致都并不为过。不要担心别人议论你不像个男人或者过于婆婆妈妈,人性的闪耀一定是美的,即使不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理解也不要紧,它闪耀之时就是价值,你所爱的人会受惠的,当他们受惠时,你自己也在受惠。
教育反思:爱即是一种付出,当我们坚持着这样的付出时,爱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充满爱意地去做一件事情,当把我们的情感倾注当中时,我们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爱我们的孩子,爱我们的家人时,他们在受惠,我们自己也在受惠。孩子需要我们的爱才能成长,家庭需要我们的爱才能温馨。让我们的爱把平平常常的生活照亮,让我们获得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7: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不要放弃你所爱的人 !

         在日本发生了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有人为了装修家里,拆开了墙;日式住宅的墙壁通  常是中间架了木板后,两边批上泥土,其实里面是空的。    他拆墙壁的时候,发现一只   壁虎被困在那里一根从外面钉进来的钉子钉住了那只壁虎的尾巴。那人见状,既觉可   怜又感好奇,他仔细看了看那根钉子,天啊!那根钉子是十年前盖那房子的时候钉的。         到底怎么回事?那只壁虎竟然困在墙壁里活了整整十年!黑暗中的墙壁里的十年,真  不简单。不对呀?他继而寻思,尾巴被钉住了,一个步子也跨不出的这只壁虎,到底 靠什么撑过了这十年?他于是暂时停止了装修工程看看它到底吃了什么 !他要一探究  竟。    过了不久,不知从哪里又钻出来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 ...啊!他一时愣住了,     这是什么样的情形啊?为了被钉住尾巴而不能走动的壁虎,另一只壁虎竟然在十年的岁  月里一直不停地衔取食物喂它。我听了以后,很感动,真的也不去想它们之间的关系:       亲子,朋友,异性,手足 ....在人类的社会中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与人获取相关的  信息更快速,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否也越来越接近呢? ... 所以永远也不要放弃你  所爱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0: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中学生心理叛逆的原因:
  (一)青春期的叛逆是一种正常现象,它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叛逆,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长大了但他们依然爱你。他们希望并且需要你一不同于以往的、同志式、朋友式的平等态度对待他们,而不是仍然将它们当成"乖孩子"。与同龄人关系密切,与家长和老师关系慢慢"疏远"。这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
  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青春期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格外密切,同样是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对父母的服从和依赖。他们的一系列行为让家长老师感觉到了他们的叛逆,封闭自己!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出现,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不但是必经的,而且有着进步的、发展的作用,推动人们从幼稚走向成熟。通过自我反省,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抑制本能的无意识冲动,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二)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成因。
  我们的孩子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原来是一家几个小孩一起抢着争大人的宠,现在反过来了,是一家六个大人要争,要抢小孩的宠了——家庭结构变化了,与以老三届为代表的一代父母比较,现在的孩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了根本的不同。而我们却用过去成长经历中形成的观念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孩子自然难以接受。。
  (三)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计划经济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落后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下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学生。
  (四)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非常落后。市场经济下家庭教育的无系统性指导,也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原因。
  二、如何正确引导和疏导学生心理叛逆的?
  1、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承认中学生的心理叛逆是一种正常现象,就会用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中学生的心理叛逆!
  2、培养家长和教师的良好的教育观念!
  (1)、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市场经济环境下,
  A:家长不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不行的。
  B:当家长的要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孩子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开发。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C:家长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我认为学校以抓学习为主,家长配合;家长以抓素质为主,学校配合。
  (2)要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标准
  要转变观念,观念一变,做法自然就变!
  A:要尊重孩子,欣赏他们的创新!
  B: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3)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培养孩子学会爱父母,爱老师的品质;
  培养他感恩的心态;
  培养他与人协作的能力;
  培养他耐挫的能力;
  培养他思维的能力。
  3、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采取一种平等的和谐的沟通方式!
  家长和老师都要树立学习的观念,教师要能走进孩子心灵居所,父母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有效地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1: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的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却导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ker)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我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事,是我五岁的时候,告诉父母亲说我不想读幼儿园了,大部分的父母亲可能会说“好呀,好呀,我认为你应该继续读。”或“不,不,不,你不该再读了”。但我的父母就是把这个决定交到我的手上。
    他们一方面告诉我说,你去读的话,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学生,与你同龄的人在一起,有什么不好呢?另一方面也告诉我,当然,你要去读也可以,我认为你可以学得更快,成长得更好,还告诉我如果考试过了就可以读。讲清楚事情的利弊,让我决定。
    当Google创办人布尔(Sergey Brin)与佩吉(Larry Page)接受记者访问,到底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曾经就读过的哪个学校时,他们的答案并不是斯坦福大学,而是蒙特梭利小学。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除了把选择权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负责心、好奇心,信任他们,别无他法。然后,还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告诉他,如果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学习最好的来源,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如果父母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败,会有几个不好的后果,第一个就是孩子可能会为了怕失败只去追寻那些很简单的目标,不敢自我挑战,把自我的目标订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认为失败是一种惩罚,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败了不承认,或是无法从中学到教训,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
    (3)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5)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
    在管教的方法上,没有一定的对错,因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觉得父母亲也有自己的个性,不代表只有一种方式(才是对的)。但对我来说,我个人认为(加强语气),对一个孩子来说,你用“不允许”,“不准”,“做了违规就要处罚”,这种传统的方法来教导孩子的话,我觉得他会学会的就是:“我不应该做这件事,因为我怕惩罚”。
    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每个人都该有自己想追寻的理想,更鼓励他们正面地往这边走,负面的则才用“稍稍的”惩罚把它挡住。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0: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质高度满足、事情高度包办、精神高度控制
       ——这是制造“问题孩子”的三个“要素”,而且这三者也不必同时具备,只要有一项就足以让孩子成为“问题孩子”!
为什么呢?

第一、物质上高度满足。维克多雨果说“对人最大的伤害莫过于让他的欲望瞬间满足”。要什么给什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会百分之百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这个世界所有人都欠他的,所有人都应该来满足他的欲望。他从来就不会顾及到别人的感受,这个孩子会极端自私自利。到了学校,他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内心觉得别人应该来满足他,他却不知道与人分享,为他人付出,他的人际关系会一塌糊涂,所有人都会烦他。
第二、事情高度包办。什么事也不让他负责,他根本就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没有责任心就不会产生自律精神,根本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精神上高度控制。使劲逼他学习,在他潜意识里,百分之百会把学习这个行为与痛苦连到一起,人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生物,过多的批评、指责、打骂让他把学习这个行为在潜意识里同痛苦相连,到一定时候再也不学了,学不下去了,你打死他他也不学了......
有很多的母亲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教育自己亲生的孩子。父母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没有办法让孩子好学上进,孩子即使不输在起跑线上,也会输在中途的任何一个地方,从而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08: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和阅图之认识阅图
      当前社会处于“阅图”时代。所谓“阅图”就是看漫画、动画片、游戏、电视、手机或电脑等,是以图像为主的接受信息方式。阅图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阅读形成强列冲击。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信息匮乏的环境中,到上了中学后偶然遇到一本书,就会如获至宝地去阅读,我记得有一次假期中借得一套《三国演义》,一个人躲在少有人去的闲院儿里,坐在太阳底下如饥似渴地看,有时忘记了吃饭,没用几天时间就把它读完了。阅读带来的快乐,时时在脑中再现。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各种信息刺激包围,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前度过,他对图像会更感兴趣,图像占据了他的输入渠道,建立阅读兴趣的最好时光就会错过,以后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目前患“电视综合症”的孩子越来越多,这和家长的一些观念有关。一些家长虽然也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个读书的人,但并不在意儿童的早期阅读,把孩子的早期阅读看得可有可无。有的认为电视里也有知识,让小孩子多看电视也能长知识;有的认为孩子没识多少字之前,先看电视,等识字多了再读书:还有的认为孩子就应该活得自由自在的,只要写完了作业,他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他们不知道这是在错失良机,这种想法让孩子与一个好习惯失之交臂。这种习惯多半会影响一生。习惯“阅图”的孩子,已习惯被动接受,不习惯主动吸收,他在学习上也往往显现出意志力缺乏。台湾学者李敖曾用过激的语言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这些话虽有些偏激,但也有它的道理。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是历史潮流,任何人不可阻挡,它更多的是带来生产力的发展,带给人们娱乐和享受,但因为是新生事物,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一些负面的东西也伴随而来,我们必须冷静地、客观地对待。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08: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溢意教育理想之家庭教育一日分享】
责任心是我们人类做为社会生物的本质属性。人做为一种群居生物,我们必须与我们的同类发生人际关系。而要与别人发生关系,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必须兑现自己的承诺,否则,就没有办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我们人类在自我生命的深处,必须感觉到与这个世界存在着某种联系时,才能找到“有意义”的纤绳。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负责时,他就感到自己的生命与该事物联系到一起了,就会产生意义感。当他感觉在某事物中起了作用,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时候,他当然就找到了价值感。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心,他不仅无法与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也无法快乐、幸福、成长!
我们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好的前途,为了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有地位、有金钱,他们看到了“分数”与“享福”的直接联系,他们急切盼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好的成绩。他们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的口头禅就是“你只管学习就行了,什么也不用你干!只要你学习好了,我们累死也值得!”这种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极端有害。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眼前、不看发展,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培养废才的有效方法。假如我们的孩子从小什么都不会做,他会越来越自卑。他的所有责任都由其父母负责,他没有学会对自己负责,更没有学会对别人负责,他在生活中觉得自己是一个无用的废物,他就会感到空虚、寂寞、无聊,生活没有意义,没有激情,没有任何的价值感。根断必然苗枯,一方面让孩子的心灵枯竭,一方面又想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这只能是痴人说梦。因此,在教育孩子这个事情上,家长们必须让孩子对周围事情负责,特别是一定要对他自己的事情负责。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1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已经很好了》  

她是个普通的女人,却有个出色的孩子。当孩子考上北大时,大家都问她,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这么出色?
  她笑了--其实,其实,只是常常说四个字,当孩子抱怨或失望时,告诉孩子:“已经很好。”
  那年冬天,她刚做母亲,抱着孩子去挤公交车。东北的雪很厚,雪化了就结成冰,她追赶着公共汽车,结果一个趔趄,整个人被摔出去五六米。那一跤,让她的腿骨折了,而即使这样,她手里有一样东西一直没放开,那就是她的孩子。
  躺在床上养伤,人们去看她,说真不幸啊。她笑着说:“已经很好了,如果摔到孩子,如果不小心把孩子甩出去,那我岂不是心都要碎了。”
  孩子5岁时,在幼儿园里玩耍,从滑梯上掉下来,扭断了颈椎。阿姨打电话给她,她赶过来,用两只手托着儿子跑--也只能托着,因为儿子的颈椎不能动,她甚至无法这样托着儿子坐进出租车。
  两公里,她就一直托着儿子跑到医院,没人能追上她。她那么瘦那么小,就那样托着50斤的一个胖男孩儿跑了两公里。事后,她自己又跑了那段路,根本就跑不下来,她都怀疑那天是不是有神相助。医生说,晚送来半个小时就接不上了,这个颈椎只连着一点点,如果错开,马上就会送命。

于是,她感概上天对她的好,从此知道惜福。以前她对孩子的要求是那样高,坐姿、站姿、说话的语气、吃饭的时间......甚至微笑程度,更不用说一三五书法,二四六钢琴。
  是从那次开始,知道生命是上天给的一次偶然,要懂得好好享受和珍惜。自此,孩子上小学初中,遇到困难或不如意,她只会笑着解释:“ 一切已经很好。”
  孩子考高中,因为临时一场大病,只考取了普通高中。她并没有去走后门找人让孩子读重点,而是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孩子选择在普通高中,结果在学校里总是全校第一名,那个学校,也第一次考出了北大的学生。
  请她去介绍经验,她只说:“好好爱孩子,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都是好孩子,未必是你想像的那样调皮或坏的不可救药。每个人都有渴望温暖与美好的心,只是看能不能遇到合适的土壤。当孩子不如意时,告诉他,你这样已经很好,如果努力,只能是更好。”
  这是一句美丽的话,不仅对孩子,对所有人都一样--先认定自己的处境已经很好,如果再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那么就是更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2: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好自己,才有资格善待别人  
      一个禅者在河边打坐时,听到挣扎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蝎子正在水里挣扎。他伸手把它捞上来,被蝎子竖起的毒刺蛰了一下。他把蝎子放到岸上,继续打坐。过了一会儿,他又听到挣扎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蝎子又掉到水里了。他又把它救上来,当然又被蛰了一下。他继续打坐。过了一会儿,他又有了相同的不幸遭遇。旁边的渔夫说:“你真蠢,难道不知道蝎子会蛰人吗?”“知道,被它蛰三次了。”“那你为什么还要救它?” “蛰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会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 这时,他又听到挣扎的声音。一看,还是那只蝎子。他看着自己肿起来的手,看看水里挣扎的蝎子毫不犹豫地再次向它伸出手去。这时,渔夫把一个干枯的树枝递到他手上。禅者用这根树枝捞起蝎子,放到岸边。渔父笑着说,“慈悲是对的,既要慈悲蝎子,也要慈悲自己。所以,慈悲要有慈悲的手段。”
      保护好自己,才有资格善待别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5-22 03:02 , Processed in 0.04614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