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溢意

【溢意教育理想之家庭教育】充满智慧地与孩子一起共度人生(原创兼收集整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0: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溢意教育理想之家庭教育一日分享】
父母绝不可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亲子教育的基础信念:
          1.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及听从父母。
          2.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的。
          3.家长对孩子付出的爱是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
          4、孩子在不断地努力学好,就算当他弄得最糟的时候也一样。
          5、每一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家长只不过是帮他把这份能力释放出来。
          6、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虽然他没在乎家长在乎的事。
          7、任何行为都不等于整个人。
          8、总有更好的方法,只在于家长肯不肯去找
          9、家长是每个孩子成长结果的最大决定因素。
         10、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来自家长的一些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6: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孩子的情绪中看到自己
系列: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来源:《心理育儿》杂志
  
女儿宁宁是一个很急躁的孩子,非常爱发脾气。每次,我看到宁宁的坏情绪马上就希望能帮她克服或解决,结果不但强化了这些情绪,宁宁的脾气也越变越糟。有一次,我催她去学钢琴,她就对我说:“我讨厌你,你是一个坏妈妈。”为此,我很伤心,但还是对宁宁说:“你脾气这么坏,以后怎么办,外面的人不会像妈妈一样惯着你。” 宁宁却向我大叫:“我恨你,恨钢琴。”她还使劲拍家里的钢琴发泄。我一怒之下打了她,这件事一直让我后悔到现在。因为自己处理不好事情,就用强权和暴力来解决,这不是我一直最反对的吗?那一刻,我嚎啕大哭,觉得自己失败极了。

父母吵闹不休 让我对负面情绪充满恐惧和抵触
但是有一天,我看到宁宁发脾气的样子,她皱着眉头的样子,竟然那么熟悉,那不正是我发脾气的样子吗?我觉察到的孩子身上的问题,也正是我自身的。我很烦、很急躁与孩子无关,那只是我自己的情绪。如果真要孩子在家里变得快乐、温和,我就要先改变自己。
但是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吵闹不休的家庭中,甚至在我高三复习的时候,他们还在吵。我是带着耳机复习功课,考取了远方的大学。亲友们都夸我懂事,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想远远离开我的家。因为我对负面情绪的恐惧和抵触,所以一看到宁宁发脾气或哭闹,我就控制不住自己。

从小分担父母的忧郁和烦恼 让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女儿也该如此
因为我从小就要分担家庭里面的忧郁与烦恼。为了让父母的冲突减少,我会勤奋地学习,让大家都因此羡慕爸爸妈妈,我在外面拿了什么奖励,家里的气氛才会稍微好一些。虽然大家都夸奖我争气懂事,但其实我的内心痛苦之极。
但现在我总是以自己为标准教育宁宁,觉得她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应该更好的成长,不应该这样懒散。我会强迫她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我觉得如果她爱我,她就会懂事一些,不会让我这样操心。但事实上,那只是我的想法。宁宁是个率真自由的孩子,她总是表现得随心所欲、不愿约束自己的内心。这其实是我最欣赏的个性,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欣赏自己的女儿呢?”

试着用信任、欣赏、认同的态度去对待女儿
我试着与女儿拉开一些距离,很多事不再替女儿做主,而是试着用信任、欣赏、认同去对待宁宁。如果她不想去上钢琴课,不会再强迫她,而是让她自己选择。我发现女儿并不像我原来想的那样“不懂事”,相反她很能坚持、很有原则的孩子,而且她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她一直坚持着学习舞蹈,老师给她掰腿,当时她流泪了,我也在一边心疼得不行。回来我问她还要不要学,她说要。我问她是不是很疼(我以为她一定会说不疼,因为从小我为了让爸妈开心,都是这样隐藏自己的情绪的),没想到她很坦诚地告诉我:掰腿很疼,但是和小朋友一起跳舞很快乐。很多方面,我都要像宁宁学习。因为我的认同和鼓励,宁宁也变得温和了许多,笑容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08: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的领域。吃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比如说我们带孩子去买东西,如果你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儿童的话,儿童会排除众多诱人的食物而选择他最需要的,这是一种意志力建立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很多父母是要干涉孩子的。
自主选择是儿童意识独立的标志。这个独立的出现、尝试和应用,是孩子非常快乐和兴奋。这种买的过程对儿童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孩子也最容易受到挫折和压抑,因为这是要牵涉到“经济问题”。(反思:那么我们是选择用钱来满足孩子一个非常好的心态并使他成长呢,还是害怕浪费这些钱,非要买我们认为对他实用的东西呢?)
如果在吃上不满足,儿童在自尊上肯定发展不好,自尊心不强。他会经常看着别人的食物,有时并不是为了满足肚子,而完全是为了满足嘴的感觉。阻碍儿童尝试就像阻碍我们看这个近在咫尺的世界一样。尽量让零到6岁的孩子满足,他不会要超出他需要的东西。记住:努力让他满足。
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周给他买一次,把时间固定好。
经济条件的好坏并不影响孩子的发展,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给孩子买东西的钱数,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把选择的自由交给了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09: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         
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我们谈论到儿童品格时,都要谈到两点,一是顺从,二是意志。对于成人,我们讲的是对真理与事物本质的客观的顺从,是坚持与探索真理的主观的意志。
在蒙氏教育中,顺从是什么呢?
老师问:“南南,请你做这道题好吗?”南南说:“我现在忙着呢,工作是不能打扰的。”老师又问:“媛媛,请给我们弹一曲吧?”媛媛说:“我不弹,因为我现在不想弹。”院长感慨说:“这个班的孩子不认老师只认真理!”
(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幼儿园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孩子一般会在老师的强迫下服从。)
孩子的顺从几乎是无限的,而且无限的感人。当孩子出现顺从的状态,你让他做什么都行。孩子会想各种办法完成一项困难的任务,而且会为做好一件事而快乐。
孩子是从爱中决定顺从,从意志中执行顺从。
接受蒙氏教育的儿童,在正常状态下都有自我控制的力量,他会明白在什么场合下应该怎样做。在自由中,如果无人打扰,儿童可以用心灵观察环境,自我调节。
而对那些对环境无法感知的儿童是因为他受到的压制太大了,当压制大到足以使他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握这个环境,而且她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来约束他,他就开始搞破坏,发泄自己。
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志是指有目的的克服困难。
蒙特索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命令斗争到底的精神也叫意志力。儿童一旦有心理问题时,他就没办法同成人抗争了。这个能力一旦丧失,他就开始屈服与成人,看成人的脸色,当他开始看成人的脸色时,他的意志力就被完全剥夺了。(而在成人的世界,我们却教育孩子要学会看他人的脸色。当孩子学会看他人的脸色时,我们认为这个孩子很聪明,很懂事,很会为人了。从没想过这是个异化的过程,因为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我们把习惯当成了真理!)
实际上,人自然的、正常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意志力形成的过程。儿童做他感兴趣的事,总能深入其中,这种深入其中变为专注,意志就开始形成。
许多国家包括非洲一些国家,他们进行教育都不用口授的方法。而在我国,儿童不能用他的行为来实现他内在的精神胚胎,他不得不乖乖地坐在那儿,不得不“听课”。他每天都要仰望成人。蒙特梭利说,我们常常在控制儿童的意志或剥夺儿童的意志。口授的过程就是剥夺儿童意志力的过程。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一个人在这三个方面独立了,他的人格状态就被完善地建构起来了。
蒙特梭利提到,在意志的形成过程中,人的精神是一座在秘密中自我构建的建筑物,它的建筑者既不是母亲也不是教师,而是儿童自己。儿童的精神内部进行着远比教师、父母想象的更崇高的工作,他零到六岁一直在进行着一件事,就是建构自己的精神,父母和老师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给儿童提供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09: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蒙特梭利认为,人的正常状态是服从,是顺从。对于儿童来说服从会变成一种荣耀,一种快乐。
意志是顺从的基础,先有意志后有服从。儿童是依据她个人的能力来服从的。
(反思:在学校很多孩子爱说话、好动。老师不断地告诉他们,上课不能说话,但这些孩子却做不到!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控制他自己不说话,因为他自己说了不算,他所想的同他的行为分裂着,无法合一。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了。)
幼儿期是形成意志的关键期,儿童都在学着依自己的能力遵守规则,顺从事物的规律,建立真正的顺从,但难度太大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
顺从才是儿童的正常状态。当儿童不顺从时,正是他没有能力顺从的时候,那是他的意志力没有完善。
好动,完全是在儿童自发的活动遭到破坏以后,儿童没有发展的目标才出现的。
顺从的人,按照马斯洛(心理学家)的说法,就是自我实现的人。他实现了自己,就会关注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己。但是,如果一个儿童正在发展他的某个敏感期,比如他发展到了触摸的敏感期,他要到处抓摸,你让她顺从、安静、不要动,她是不可能顺从地。儿童首先要实现自我,才能超越自我,才能达到与社会的和谐。
在蒙氏教育中,顺从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有时顺从,但并非时时如此,这可能给我们留下“任性”的印象。
看看孩子是怎样任性的。当孩子正在发展某种机制和观念的时候,比如“完美”的观念(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完美主义者)如果我们破坏了这种完美的感觉,儿童会跟你“斗争”到底!而我们大多数成人把这种情况称为“任性”。
那么儿童什么时候服从呢?当他的观念发展完善后,当他具备了这种能力后,顺从就会开始了。如孩子会走路了,但还要求抱时,我们对他说:“妈妈抱一会,你走一会,好吗?”他会考虑,然后顺从。
儿童顺从与否同他具备的能力有关,所以判断孩子是否顺从的时候,我们必须与儿童现有的能力联系起来判断。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零到三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除非他接受的命令与他的冲动相一致。
顺从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能够顺从,但并非总是顺从。在这个阶段,顺从与不顺从是相互交织的。
顺从的第二个阶段是,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
在第二个阶段,如果儿童具备了能力(如控制力、平衡力、运动能力等)做起事来就不会有障碍。比如端水,孩子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手和身体,使水不洒出来,他就没有障碍,这种能力一旦建立起来,请他帮忙时,他会快乐而兴奋地去做。他在这个时候就能顺从,以便在真实的生活中检验自己的能力。这样他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是他迈向顺从之路的一大步。
第三阶段,儿童会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他突然发现能够从这个优秀的人那儿获得指导,获得帮助,从而产生了新的热情,变得渴望顺从了。当人达到某种状态时,顺从便成了一种渴望。当儿童有一天忽然认识到一个成人的能力超出他的时候,他就愿意顺从了,这就是生活。
儿童在漫长的头6年不断按自己的心智发展、并建立相当的能力后,他开始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开始顺从这种规律,第三阶段的顺从就建立了:顺从真理。孩子最后不再看人,而是遵循事物的发展的法则。
蒙特梭利讲,顺从是意志发展的最后阶段,儿童达到的顺从水平如此之高,因而最终成为成人的榜样。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09: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在很多人看来,神游编故事,在自己的故事中欢乐、哭泣、痛苦。这种情况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蒙特梭利认为,这正是儿童的歧变。蒙特梭利对儿童的歧变讲了8点。她说:“儿童一旦发生歧变,能够改变他的,可能就是使儿童专心致志与某些使他跟外界现象相接触的体力活动。”
所有畸变的原因,是儿童正常的活动不能得到实施。实体化是每个儿童发展的目的。但就在儿童的精神胚胎需要发展和试图发展的时候,成人遏制了他。勒令幼儿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课,孩子想玩什么大人通过各种方法不让玩等等,这样长久下去,会使儿童产生歧变。
蒙特梭利说:“儿童所有的歧变都有一个根源——儿童不能实现发展的原始计划,在他的发展期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他的潜在能量本应该通过实体化的过程展现出来。”
当孩子遇到有敌意的环境时,儿童也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比如孩子想玩但老师或父母让他必须背书,当愿望和行动不能统一时,孩子就不可能专注在背书上,怎么办呢?他就开始想象,用想象来弥补他不能得到的活动,想象自己去玩。
这种现象不可能是暂时的,为什么呢?如果一个儿童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让做,他的状态是:我什么也不做,我就坐在这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于是儿童的注意力就开始转移了,他不再痛苦了,因为他发现这是无望的,他开始胡思乱想,因为没有人能禁锢思想。蒙特梭利说,如果这种儿童缺乏动力,心理能量和运动这两个组成因素就各自发展,“人被分裂了”。
蒙特梭利说:“如果儿童不能够按照正确的轨道(他内心的精神胚胎)通过活动来实体化,他就被压抑了。儿童的心理能量不是按照他们应有的方向发展,就会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但这些心理能量大到失掉了它们的终极点而毫无目的地漫游时,通常就产生了歧变。”
人是要有一个终极目标的,人应该自始至终按照那个终极目标前进,儿童尤其如此。这个目标非常明确。但是通向这个目标的是活动。如果你不让他这样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就被成人阻碍了。儿童一旦发现他真的没办法实现他的目标。就会神游,就会躲进幻想的世界里。(所谓好动的、开小差的孩子是如此,有网瘾的孩子也正是如此)蒙特梭利说:“心灵本身应该通过自发的体力活动来塑造。而不是某一个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去做。”
一个人如果童年具备了意志,他以后就能面对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他就只能站在旁边想。蒙特梭利教育告诉我们:儿童的整个心智发展是一个活动的过程。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做来发展自己的心智。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他的心灵就会到处漫游——因为找不到要学的东西,儿童会很痛苦——那么在这种痛苦中,就会想蒙特梭利所说的:“饱受这种失调折磨的儿童会坐立不安的乱动。他们充满活力和不可压抑,但是毫无目的。”童年时代不能完成实体化这个过程,儿童就只能处于神游状态,等待成人来创造他们。(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但需要我们的爱和极大的耐心!)儿童好动是长久造成的。要治愈它,也必须通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倾听自己的心声,使他不断地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09: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蒙特梭利的方法、思想和理论因其科学性和普遍性而属于国际,属于全世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我们把焦点或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孩子那儿,实际上我们已经中国化、民族化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1: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别怕!­     ­   
孩子,别怕!无论是老师的批评、父母的指责,还是试卷上无休止的红叉叉。过去的就过去吧。­  
孩子,别怕!儿时的学走路、儿时的学说话,哪一回轻易放弃过!­  
孩子,别怕!成绩好也罢,成绩坏也罢,天生我材不就为了支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吗?把挫折当存折,把压力当动力,把苦难当宝藏,把成功变成长。以人之长,比已之短,是自卑的人下人!以已之长,比人之短,是膨胀的人上人!以长比长,以短比短,是平和的人中人!凡事都有两面性,把光明的一面先肯定。­  
孩子,别怕!太阳下山了,月亮上升了!光明和黑暗就看你如何去看它!­  
孩子,别怕!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有一条路永远等着你出发。­  
孩子,别怕!花有花的灿烂,树有树的伟大。你有别人无法取代的精华!钻进黑暗牛角尖的人总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走进光明好思维的人也有一万个开心的理由。聪明的人用别人的智慧来补充自己的大脑,糊涂的人是因为别人有智慧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学会感恩,快乐终生。经常抱怨,不断耗电。­  
孩子,别怕!你是一撇,我是一捺。靠在一起,共享青春年华。­
孩子,别怕!转过身去哭了,转过头来又笑了。经历风雨,友谊才会开花。­  
孩子,别怕!你是一朵花,完善自己才能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眼朝上看,心境暗淡;脚往下滑,不能自拔。眼朝下看,吸取能量;脚往上行,一片光明。说到底,人的命运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把握好每一个瞬间,永恒就在你身边。化瞬间为永恒!沟通要用耳朵,而不是嘴巴。学会赏识,爱满天下。­  
孩子,别怕!山再远,路再遥,人生里程固然漫长,有一盏灯永远为你而亮----守护它的是你的爸爸、妈妈。­  
孩子,别怕!一声叹息,二声责骂,转过身去,受伤的除了你,还有你的爸爸、妈妈。­  
孩子,别怕!渴望走近你的爸爸、妈妈,可能正重复南猿北辙的神话,迎上去相逢在幸运朝霞!整理是一种变化,在万千变化中你掌握了规律,你就拥有了智慧,一个人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才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短处。­  孩子怕的不是训斥、打骂、指责,而是信任、感动、幽默。­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1: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教育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如果把孩子的成功比喻成建造一座高楼大厦的话,家长教育则是地平面以下的钢筋混凝土部分,是地基,地基打得越深大厦才能越稳固,否则就是成为“楼歪歪”一样的害人工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5-21 17:35 , Processed in 0.04421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