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08|回复: 0

爨乡骄子•陆良人才名录序言(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5 15: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qk 于 2010-1-6 11:30 编辑

其二,吃苦耐劳,拼搏进取。

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不甘落后,这是一代又一代爨乡人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入选《爨乡骄子•陆良人才名录》的人物从各个不同的层面都体现着这种精神。在过去的沧桑岁月中,勤奋的爨乡人种完自己的田地后,又拎起锄头、跋山涉水到宜良、弥勒、竹园一带为人打短工,挖田种地砍甘蔗挣钱养家糊口;有手艺的农忙之后便挑着锡匠、银匠、补锅匠的担子或赶马帮闯荡黄草坝、百色、过上撩(老挝旧称)、下暹罗(泰国旧称),到石屏、临安(今建水)、过金平、元阳下安南(今越南),走村串寨,补铁锅,加工锡件、银件和做买卖,挣钱回来养家糊口和供子女读书求学;为在异国他乡安全行走,他们以超常的智慧创造了能在一个区域流行的语言——锡匠话;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抗日战争开辟驼峰航线,爨乡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凭着勤劳的双手修建了当时东南亚最大的陆良军用飞机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新中国建立初的五、六十年代,灾害频繁,陆良人饿着肚子,勒紧裤腰带筑水坝、修水库、疏沟渠、灌良田,年复一年坚持西桥炸滩,窖上截湾,彻底根治南盘江水患,以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毅力硬是把一个贫瘠荒凉的穷州变成了粮仓!在动荡的六、七十年代,交通瘫痪,汽车、火车停开,陆良人为保大地的丰收推着木轮小车、赶着骡马着自己种出的粮食到百里之外的师宗换煤炭,又着煤炭赶往数百里外的开远解化厂换化肥,顶着烈日,流着汗水把化肥到陆良坝子肥田种地,保丰收支援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陆良人这种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凭着吃苦耐劳,勤奋拼搏,从普通的工人、农民、店员、学生、士兵、职员、干部中成长起来一大批将校军官、省部级、厅局长、县处级领导和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教授;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百万、千万、亿万资产的企业家和参与管理社会的栋梁之才,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三,知识为要,尊师重教。

知识改变命运,是时下流传极广的一句话。尊师重教,陆良之优良传统。许多农家,父母都以家中培养出能识、有文化的后代为荣。就是在极左路线影响、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其贫困的岁月,许多家庭忍饥挨饿也要想方设法供子女上学。有机会读书的学生,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环境,刻苦攻读,不辜负父母的殷切希望。与此同时,县里大胆启用懂教育、会管理的人才担任小学、中学的校长等领导职务;并敢于排除干扰,大胆挑选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充实加强了中学、小学的教师队伍。从县里到学校,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尊重他们,让他们大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时的陆良一中、陆良二中和几个镇的中心完小的教学质量普遍大幅提高。在高考中凡考上全国和省里的重点大学或考上飞行员的学子,县里和陆良一中都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给予适当经济补助,树立典型,以激励在校学生克服困难,学习成才。

文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陆良兴起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群众性办学热潮,从县城到各乡镇乃至村,最好的房屋建筑是学校。全县各级党政部门在抓好公办学校的同时,鼓励具备办学条件的人士创办民营学校,在陆良县境内基本实现了上小学不出村或办事处,在乡镇和县城即可完成初中、高中的学业;同时,还创办了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干部培训的党校。全县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陆良重视教育,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以及云南省的各主流媒体都作过大量报道。出身陆良农家和普通市民家庭的学生,之所以遍及全省乃至全国,并有部分走出国门、落户海外,是与陆良历来尊重知识、尊师重教、重视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的。

新中国建立以后,陆良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各类学有所成的人才,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警、群机关、团体、科研、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教育、央企、国企、事业、民营等各行各业都有陆良藉人士。他们中,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凭自己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国内行业或国际同行中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些陆良藉人士中,有的荣获国家级或者省部级劳模称号,有的立功受奖,有的因作出突出贡献获国务院或者省政府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等。

许多陆良藉人士,不仅自己学有所成,而且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在陆良人的家庭中,有不少家庭的主要成员均为高级知识分子,有的一个家庭有几个大学生或研究生或博士生或获高级职称。不论是自己成才,还是全家都成才,他们都不会忘记知识为要,尊师重教的传统。成才不忘恩师,近年来,不论是在陆良或是在昆明等地举行同学聚会、陆良老乡聚会时,他们不是回母校拜访师长,就是特邀恩师参加聚会。为恩师举办寿辰活动,也是陆良学子看重的一件事。这些看似只是人间常情之事,却能让老一辈的教师得到心灵的慰藉,年轻一代甘当奠基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乐于从教,为构建人才大厦增砖添瓦。知识为要,尊师重教在陆良已成为一个优良传统,这是陆良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6-23 23:02 , Processed in 0.04158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