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2-9-9 18:09:40

本帖最后由 龙海孤魂 于 2012-9-9 18:10 编辑

川军入滇第一市成都9月9日电(吴平华)四川德阳心怀感恩,全市干部群众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援助地震灾区。并先期派出40余人的抢险救援队抵达灾区积极开展救援工作,紧急调运首批价值120万元的救灾物资前往彝良地震灾区。

  该市市委书记李向志说,云南昭通彝良县遭受地震,德阳感同身受,我们要深怀感恩之心,积极支援抗震救灾。

  7日晚9时,由什邡20名应急救援队员组成的第一批救援队伍星夜兼程赶赴云南,8日凌晨5时,救援队到达彝良县灾区,由于山路被滑落的巨石阻断,队员们携带救援装备徒步翻山2小时到达重灾镇洛泽河镇,接受当地指挥部调度。早晨7时,在当地村民向导的带领下,从该镇的洛泽水电站出发,徒步对沿线进行搜救,下午5时到达簸逸村后,冒着飞石和滑坡的危险,队员们从山顶将一位66岁的受伤老人潘士超安全转移至下山,徒步10多公里,送进医疗中心治疗,途中还营救重伤员2名,清理出2具遇难者遗体。

  灾区群众的生活牵动着德阳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心,8日下午,德阳市委、市政府,什邡市委、市政府又紧急调运首批价值120万元的救灾物资前往彝良县地震灾区。此次运往灾区的物资包括毛毯1200床,棉被1200床,彩胶布9000平方米,矿泉水50000瓶,以及一批食品。

  得知彝良受灾的消息后,对地震灾害感同身受的东汽人立即行动起来,企业连夜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奔赴灾区。8日清晨,东汽救援队、东汽医疗队等共计6车26人,携带灾区急需的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等物资,火速奔赴灾区开展救援。晚上8时,东汽救援队到达彝良县,接受当地指挥部调度。医疗队旋即参与伤员转院工作。9日清晨,东汽救援队赶赴受灾严重的洛泽河镇。

  据了解,在先期派出救援队和调运救灾物质的基础上,近日,德阳市还将捐赠部分资金和物资,协助昭通人民抢险救灾、重建家园。(完)


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2-9-9 20:34:25

【地震中的最美老师】他,是彝良县角奎镇发达中心学校云落小学唯一的一名代课教师。这是他的手。9月7日中午,这双手从坍塌的房屋中,硬生生地刨出7名被埋的学生。他叫朱银全,34岁。

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2-9-9 20:54:09

离家的人 发表于 2012-9-9 21:59:36

灾难面前显真爱

走天涯 发表于 2012-9-9 22:16:12

我们是一家人,有难同挡!

我纠结啊 发表于 2012-9-10 10:39:31

逝者安息,生者当自强!感谢那些在救灾中感动着我们的人们!灾害无情人有情!祝愿灾区的人们,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明天会更好!

我纠结啊 发表于 2012-9-16 11:54:22

以我最真诚心,向这你们致敬!

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2-9-16 21:06:49

彝良灾区:一个农村打工妇女的小小慈善



彝良县角奎镇发达村大丫社,是一个在地图上也难以发现的角落,这里只有10多户人家,终年烟雾缭绕,距离最近的发达小集镇,步行得走3个多小时。艰难的生活条件,使得这里的人们不得不远离家乡,外出谋生。  

徐莲,一个31岁的农村妇女,丈夫是大丫社的村民。和丈夫离婚后,为了生计,她只身一人来到昭通打工,多年以来很少回“家”——这个家婚姻已经破裂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没有她的日子,但她却没有忘记这里。  

“9.7”地震后,她通过与亲友通电话,才得知家乡发生了5.7级的地震,而且余震不断。听到这个消息,她放弃了打工赚钱的机会,不顾个人安危就匆忙赶回家乡,并且带上了自己打工多年攒下的钱,她想把自己小小的爱心送给灾区的乡亲。  

对发达片区白岩、龙头、大丫、云落、三家、簸箕等相邻6个社的居民来说,关于徐莲的记忆已经抽象模糊,但现在,他们每户都收到了来自徐莲的小小爱心——100元现金,遇到有家人遭遇不幸或受伤的,她就发200元。当她发完6个社的每户人家时,总额已经超过了12000元——已经花光了她近年来的全部积蓄。  

据悉,徐莲发完钱就离开了,如果不是乡邻谈起,外人和媒体几乎都不知道徐莲的善举,离开时,她说:“虽然我已经离乡多年,现在不用靠土地生活,但自嫁到这里的那天起,这里就是我的家乡,虽然早已离婚了,但家乡不会抛弃每个人,每个人也不可能忘记家乡,我会继续在外打工,争取挣更多的钱来重建家园”。  

一个农村打工妇女的小小慈善,映射出的是最朴实最原始的慈善事业,但直射出的,是人性的高贵和善良。  

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2-9-16 22:58:41

。在抗震救灾中,云岭儿女用行动彰显了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每一个参与救援的人,都以包容的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务实精神,担负起抢救生命的责任,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救灾。全省人民把灾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深情关注关心灾区,积极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我们云南精神的具体体现。

镜头1

诞生

新生儿的接力赛

7日,彝良无奈接受了现实,地震造成81人永远地离开。也是这一天,彝良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孟德艳和詹正艳忙坏了,在“妇产科2-2”的帐篷里,产妇周兴继刚刚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丈夫张胜波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坐在床榻边仔细地照看着母子俩,很庆幸,灾难中母子平安。

来不及恭喜这对幸福的夫妻,两位医生已经在忙着给下一位产妇接生。现场满目疮痍,新生儿的诞生却给了他们希望。

8日下午,在略显闷热的救灾帐篷里,晚报记者见证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已是当天在彝良县医院诞生的第五个孩子了……

也许是孩子沉睡时特有的宁静,也许是到灾区后不断看到的都是死亡和受伤,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让晚报记者有了对人生的体味,“我们的确曾经哭过,但是生活,也一定会像从前一样,恢复平静。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为忘却,只为怀念的平静。”

镜头2

悼念

网友为逝者点亮蜡烛

地震发生后,网络成了信息的汇集地,晚报微博粉丝、网友@罗义博是昭通最早通过微博发布地震图文信息的人。

网络几乎成了最好的中介,人们在这里搜罗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罗义博做的也正是这样的事情,从地震发生到8日凌晨,罗义博一直活跃在网络上,搜集更新地震的有关信息,从各方考证灾区受灾情况并加以发布或转发。微博后期,则把注意力转向救灾抢险方面的信息汇聚和扩散。

不断刷新的信息,带来的是一直上升的数字,没有哪个时刻,我们如此害怕这些数字,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随着这些数字离我们而去,罗义博倡议网友为逝者点燃一支蜡烛,响应者无数。

在虚拟的网络上,情感却是最真实的,每一个面对屏幕飞快敲打键盘的人,只想尽自己的力量,做一点事情,哪怕是一次转发,一条评论。

镜头3

挺进

医务人员徒步进灾区

灾区,尤其是重灾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医护人员,有了他们也就有了生的希望,而恰恰是这个时候,前方十余处出现塌方,道路无法通行……

8日,昆明总医院派出15人的医疗小分队连夜挺进重灾区,半个小时后,医疗小分队沿着一条临时开凿的“通道”跋山涉水向前挺进,道路两边全是被石头砸塌的民房……但这群“白衣天使”坚决地用手脚向重灾区挺进,他们也成为第一支徒步进入地震重灾区的部队医疗救援队。

12时50分,医疗队进入满目疮痍的洛泽河镇,迅速搜治伤员、发放药品,在洛泽河镇60公里外的奎香苗族彝族乡中心卫生院和近30公里外的龙街乡卫生院为5名骨折伤员做骨折复位、石膏固定手术,为20余名伤员进行紧急处理。

镜头4

互助

我们一起承担分享

8日上午10时,毛坪小学受灾群众安置点,毛坪村老街46岁的李清萍背着满满一背篓方便面走到帐篷旁。

地震中,家里的老房子房梁断了,房顶开了天窗,堆放着要卖的方便面、米、油、香烟等物品全埋在垮塌的墙体下。一些值钱的烟和3000多元现金都没了。可丈夫吴安全忙于救灾,完全没能顾上家……在他看来,只要人都还在,就是万幸了。

想到乡亲们,李清萍不顾随时都有可能再发生的余震,硬是在一片废墟里翻出许多箱方便面。纸箱虽湿,袋装和桶装的方便面全部完好。她要把这些分给有需要的老人和孩子。

“我没有文化,想到顾不了家的老公,我也很生气。但回过头想想,灾难面前,自家的事都是小事。” 李清萍说得朴实,大灾面前,只有彼此互助,才能更早走出阴霾。

镜头5

速度

1小时内转移上千人

1小时内转移1000多人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时间是以秒作单位的。

暴雨过后的彝良,十分危急,泥石流已肆虐到县城的街道。县城临时设立了4个安置点,其中新示范小学规模最大。

气象部门虽作出了强降雨的预警,但雨量之多,还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看着几乎不停歇的大雨,担心不已的人们纷纷涌入了地震发生后一直关闭着的学校。眼看着到楼道内和门卫室内躲雨的灾民越来越多,正在示范小学内查看灾情的彝良县县委书记曹阜忠要求学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迅速打开一楼教室的大门,让灾民们先进入教室中避雨。同时,要求现场的民警、老师跟随志愿者一起,将帐篷内的老人和孩子们赶快疏散到教室中避雨。

曹阜忠参加完紧急会议后,先来到罗炳辉广场,又到示范小学安置点。他一个帐篷一个帐篷查看情况,叮嘱受灾群众尽快转移到学校的教室中避雨……

在一间帐篷内,虽然积水已经有约5厘米深,防潮的彩条布四周都漂在水上,但帐篷里面的一个小伙子还在呼呼大睡。曹阜忠几声大喊之后,小伙子才从梦中惊醒,迅速收拾被褥离开了帐篷。

慢慢地,随着从帐篷内撤离的灾民们越来越多,一楼的教室和楼道已经不能容纳更多的人,相关方面又打开了二层和三层的教室,供灾民们栖身。一个小时后,还不断有零星的受灾群众被从帐篷中转移到教室。

晚报记者在现场大概估算了一下,整个被从帐篷内转移出来的灾民,人数超过了1000名。人是全部疏散到了教室中,但被褥大多已经浸水,曹阜忠又紧急协调了300床棉被,发放给了在教室避险的灾民。

镜头6

急援

部队官兵急送救命粮

时间定格在9日,彝良抗震救灾进入第三天,云南某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官兵翻山越岭、辗转进入洛泽河镇两个受灾较重的虎坵和龙潭村委会。他们带着的是帐篷、大米等急需救灾物资。

闻讯赶来的村民拉着救援队员的手泣不成声,一位老大娘哽咽地说:“3天来,我们终于盼到了救星!”一句话,道出了他们几日来的望眼欲穿,庆幸的是终于等到了他们要等的人。

其实,焦急的又何止是灾区的群众,几天来,最让官兵们揪心的就是在震区边远山区的老百姓生活怎么样了?当得知虎坵和龙潭村委会还没救援队伍进去的时候,为解决灾区群众的燃眉之急,部队领导当即决定:“为虎坵、龙潭村委会送去帐篷、大米等急需救灾物资。”

这些最可爱的人,送来的何止是一袋袋救命粮,一顶顶救命帐篷,他们是给灾民注入定心剂:不论有多远,不论有多难,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一个灾民。

回不去的甜 发表于 2012-9-18 13:32:04

最淳朴的人~~~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大灾面前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