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阿诗玛的足迹—阿着底、糯黑掠影
本帖最后由 迷途の归雁 于 2011-7-18 22:32 编辑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和驴友背包客,陆良境内风光人文地理基本已探索完毕,自然就会把目光转向周边地区。师宗菌子山和凤凰谷、罗平多依河和九龙瀑布、会泽大海草山和大地缝、沾益珠江源和马雄山、富源胜景关、宣威东山等市内景点因开会原因到过数次,了无兴趣了。而极具民族特色和地理风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年越来越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前年的腾冲、前年的临沧、去年的楚雄之行,印象极深,感悟颇多,不虚此行,今年10月即将开始的怒江探秘则是多年的夙愿,已然迫不及待。而紧挨本县的路南,这两年已成为我等周末度假休闲的一个目的地,因为旅程较短、路面平坦、花费不多、收获不少!
月湖、长湖、柴石滩库区已去数次,而阿着底和糯黑则是我们新发现的极佳休闲地。
阿诗玛的故乡—阿着底
“阿着底哟是个好地方,高高的青松树,长满了山冈,长湖的水呀又清又亮,青青的翠竹秀又长……”这是阿诗玛唱给家乡的歌,而美丽的歌声总是勾起更多美丽的向往。“阿着底”,彝语的意思为“美丽富饶的地方”。在彝族撒尼人心中,阿着底就是梦中的“香格里拉”,就是神奇美丽的天堂。
2010年10月国庆假期期间,在一位先行者的引导下,我终于找到了这个离本县不远处的有名的撒尼村落,粗略感受了弥漫于此的浓浓的民族风情,嗅探了一下阿诗玛的远古气息。
从北大村出口左转上泸西方向公路,大概20多公里便到达长湖风景区,右转5公里左右就到了阿着底。阿着底面积很小,整个村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错落有致的屋舍,在袅袅的炊烟中更显得宁静。
从进村子的那一刻起,这里给人的就是一个绿色的感觉。不仅村子里绿化得好,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树种竹,四周的山峰的植被也保护得非常好,不愧是记着笔下的“绿色的阿着底”。而每到周末,周边城里人就驱车带着家小来到“彝家乐”,吃在彝家、玩在彝家、住在彝家。恰好在当天,我就见到了一群熟悉的本县人正在跟撒尼姑娘对歌拼酒,不亦乐乎。
屋舍的墙壁上绘着以阿诗玛叙事长诗为蓝本的美丽彩画,从一幅幅的画中可以了解到彝族撒尼人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描绘了彝族撒尼人的悠久历史和风俗文化,看出彝家人的勤劳和善良。
到了阿着底,就不能不去看看民间刺绣厂。在“阿着底绣姑坊”里,展示着撒尼人古老的续麻纺纱织布等手工技艺,喜欢即可购买纪念。刺绣厂厂长普芬,是阿着底最年轻的村长,还是石林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技术协会的理事长。但不巧外出办事,没有见到这位传说中的女强人,留下些许遗憾。
走马观花转完阿着底,便驱车感到石林堡子村,喝着传统的彝族荞酒,品尝着著名的马肉宴,天色大黑后方酒足饭饱不紧不慢回到家中,而在心中却已把阿着底作为了一个举家同行或呼朋唤友周末消闲的目的地了......
石头垒砌的寨子—糯黑
听带我去阿着底的朋友多次唠叨,在离阿着底不远处,有一个叫糯黑的村子,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非常纯粹的撒尼文化,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撒尼族人最后的一片纯净的精神圣地,非常值得一游。而他也没有去过,只是从《云南民族》画报上看到的。 从阿着底回来后,直到过完农历新年,方才找出空闲,得以成行。此前,从网上搜到一些糯黑的情况介绍,了解到:作为石林彝族的发祥地之一,糯黑村已有605年的历史,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全村392户1495人,彝族撒尼人占全村人口的99%以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传承点,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彝族(撒尼)传统文化保护区。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饱经岁月的风霜的彝家山寨,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还依然能够守护着固有的传统文化吗?被誉为未经刻意保护而保存彝族文化最为完整的村落,现在又会呈现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带着这种疑问,今年2月19日,刚过完本县独有的狂欢节—正月十六,恰逢周六休息,便邀约人马向糯黑开拔。
路程其实很简单,从我车载导航上便可搜到,大莫古—北大村—月湖—长湖—糯黑,全程大概42公里左右,很好找也好走。到达目的地后方才知晓,糯黑村其实分为大糯黑和小糯黑两个村子,以公路为界。位于小糯黑村路口就有一家档次不错的农家乐饭庄—“尼米人家”,自然就成为我们的落脚点,停车、吃饭就在于此了。
小糯黑村真的很小,跟阿着底差不多,20多分钟便可游完,而最大的特色便是满目的石头房屋,还有村子中间那潭碧绿的水塘。两边石头房加上在水面的倒影,是每个摄影爱好者的大爱了。
在游玩过程中,我们发现,村里面核桃树、合欢树、柏树等保护得非常完好,而每颗古树上都有一个蓝色的身份证明,注明其树种、树龄等信息,保护单位则为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不得不佩服当地政府的远见卓识啊。要是在本地,这些大树早就成为了寿木了,呵呵......
想当然地认为,小糯黑如此,大糯黑也就这样了。但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思想,还是回饭庄驱车五分钟路程便到了大糯黑。没想到,大糯黑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村子三面靠山,一面临水,刚进村口映入眼帘的是很大的一片水面。“糯黑”在彝语中的意思“猿猴戏水的地方”,也终于找到了出处了。
大糯黑的特点就是大,至少有小糯黑十倍大,所以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看样子,“石头”与当地人之间有着不解之缘,这里的民房清一色为石头建成,结合彝族土掌房建筑风格、用石材为原料建成的民居成为糯黑村一道独特风景。
抬眼望去,一幢幢石板房闯入眼帘,与其说是“房子”,不如说是“石堆”。一块块石板相砌叠加,中间空隙又由大小不一的石块镶嵌,看似无序,却又错落有致;层层而起形成墙体,再加上青瓦屋顶,这就成了一幢石板房。 石头、人,墙上挂着那那一串串火辣辣的辣椒,黄灿灿的玉米,还有快速奔驰在屋顶的小猫,被刺眼的太阳光弄得斑驳了几许,构成一幅生动真实而美丽的撒尼族人生活长卷。
彝家小院,随处可见石磨、石盆、石桌、石椅、石水缸,还有石头搭建的猪舍。
大糯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静。不知是淡季还是外出务工人多的缘故,村中难得见到当地人,即便这里的狗都好像比较温顺,见人低头逃走,而不像小糯黑村处那样狂吠。对于身处城市喧嚣的人们而言,体味着这样静谧安详的环境应该很是惬意吧。加之独特的绝佳的古树、石房石路、民族民风题材,自然也吸引了众多的摄影和绘画高手来此采风写生。
在村中瞎逛时,巧遇了一位当地名人—81岁的王老汉,他曾担任糯黑村党总支书记18年之久,现在的书记也是他的女儿。在他的介绍和引导参观下,我们也才了解到,糯黑原先就是边纵的老根据地, 30年代初的云南第一届省委办公地址设置于此,边纵司令朱家壁也曾在这里住过15天,而云南省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报纸《路南报》就是在大糯黑诞生的。 除了岁月留下的残痕,从外观上已看不出这些石屋的历史遗迹。但当你步行其间,摩挲着粗糙的石头,听着老人口述的故事,不觉间就会嗅出石逢间飘出的阵阵历史陈香。
据说,糯黑撒尼人从不偷窃,如果有人被发现有偷摸行为,就会被人谴责,被全村人鄙视,因此我们也很少见到门锁紧闭的情况。而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屋后都有几棵百年老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石板房上,房前大都栽有一蓬蓬金竹。人在寨中,抬头一片蓝天,放眼葱葱郁郁,一青一绿一蓝,三色交相映衬出撒尼人生活的天地。
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时光荏苒,意犹未尽,无论如何还是把些许遗憾留待下回吧。在尼米人家,我们尽情享用了纯土鸡、烟熏肉美食,在撒尼姑娘、小伙高亢激昂的敬酒声中,喝下了平时不可能喝下的很多荞酒,带着醉意顺着星光依依不舍地返程回家了。 回来后从网上了解到,该村已被列为石林县5个民族文化生态示范村之一。在石林旅游发展规划中,计划用十年时间打造阿诗玛广场—长湖—月湖—糯黑—圭山风景区一线的“阿诗玛文化走廊”品牌,糯黑村已成为这一品牌中一颗重要的棋子。
确实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才是永恒的,旅游也是如此。只希望此类极具民族特色和另类风光的开放式景点能够坚持本色、挖掘内涵、丰富项目,并一以贯之......
发现好难编辑呀,尤其是传相片很麻烦的。其余内容还是看QQ日志吧:
http://user.qzone.qq.com/36386851/blog/1298344501
http://www.spycn.cn/eswf/2007-3-2/200732214578333.wma 精品文章,坐下慢慢看
我倒是觉得在论坛发东西,比QQ空间方便多了,只是习惯问题 呵呵,还是传到论坛大家欣赏一下吧! 都是些好地方,我也想去 {:biggrin:}加上了音乐,感觉不错。只是论坛没有一个直接转发其他博客日志的功能,很难编辑呀! 去年,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说,过一久去。可这过一久就过到了现在。{:12:} 看了楼主的游记,也跟着意念游玩了一回,支持。。。 去楼主的空间里游览一下美丽。。。 啊着地去吃饭倒是不错,,,,呵呵 也只感觉吃饭的时候好玩, 老民族来敬酒 唱歌 很不错,,,吃好喝好,,但是最近交警不好惹了,,喝了酒还是最好不要开车 呵呵 那家馆子的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正宗土鸡加上苦荞酒,在彝族姑娘敬酒的歌声里品酒尝菜,很是惬意了......{: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