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黑色闪电 发表于 2020-3-12 17:41:49

论语故事1——孔子学琴

学而第一第一课原文zī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búyì yuè      hūyǒu 子曰:“ 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悦) 乎?有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búyì lè hū   rénbù zhī érbú   yùn 朋自远   方来, 不 亦 乐 乎? 人不 知而不   愠,bú yì jūn zǐ hū不 亦君 子 乎?” 解释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课文分析这一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学”指的是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是智慧。许多人把知识当作智慧,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大千世界,知识海量,如果把知识当作智慧,那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有智慧。尽管哲人说,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但也要有选择地学。细读《论语》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学问”既不是指文学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识渊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学问一一做人到位,做事正确。“不亦说乎”的“说”在这里要读“悦”,这是古文里的通假字,“说”——“悦”的意思。和第二句“不亦乐乎”的“乐”有着内在的区别。“悦”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是长久的、不可言表的喜悦。“乐”是外在的一种快乐,高兴,欢喜。学子在不断的温习和反复学习中去体会内心里“悦”的感觉,君子要时时保持自己的正念,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更要有理解和包容他人的心量。第二部分:古代交通不便,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要走很远的路,非常辛苦。朋友见面了,当然快乐和高兴。故古人把“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看作人生三大快事。但这里的“乐”跟前面的“悦”是有时空上的区别的(“时”是长久与短暂,“空”是内在与外在)。第三部分:谚语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别人不知道我们的才能,或者说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站在对方的角度,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纵观全局,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不懊恼,不生气,坚持不懈地沿着圣贤之路去做圣贤之事。永远不说“怀才不遇或英雄无用武之地”等消极抱怨的话。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故事孔子学琴孔子身高近两米,射箭水平非常高,是名副其实的神箭手。他喜欢唱歌,弹琴,弹瑟(she),还会作曲。有一段时间,他跟着鲁国的乐师师襄(xiang)子学习弹琴。一天,师襄子交给孔子一首乐曲,要他独自练习十天,然后再教他新曲。可是十天过去了,孔子依然埋头苦练那首曲子,似乎把学新曲的事给忘记了。师襄子提醒他说:“你已经把这首曲子弹得很熟了,可以另弹新曲了。”孔子却说:“不行,我只是把音律弹熟,在技法上还很生疏哩!”说着继续弹了起来。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jpg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你连他的技法也熟了,可以弹新曲了。”孔子还是说:“不行,我还没明白他的内容呢。”于是又埋头弹了起来。又过了很多天,师襄子说:“你不仅熟悉了他的技法、音律,连他的内容也明白了。你算是真会了,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可是孔子依然摇摇头说:“我还没有体会到作者的为人呢!不知道作者是怎样一个人,对曲子的内容也就难以完全把握。”师襄子觉得孔子言之有理,此后便不再催促他练习新曲了,只是耐心地等待着。又过了好几天,孔子还在埋头弹琴,弹着弹着,忽然间抬起头来,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我知道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了!这个人个子高大,脸色黝(you)黑,眼睛炯炯(jiong)有神,是个具有王者气度的人。莫非这首曲子是周文王所作?我想除了他别人是写不出这样好的曲子来的!”师襄子听了大吃一惊,说:“很久以前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作者正是周文王。”师襄子对孔子佩服不已,不由自主地躬身拜了几拜。孔子急忙回礼,然后说道:“我现在可以学弹新曲了!” 啮(niè)指痛心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论语》一书就是曾子和他的弟子们共同编写的。曾子不但是个大孝子,还是一个义气深重的好朋友。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jpg一次,一个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望他,正好他那天上山砍柴去了。曾子的母亲想让曾子回来招待他的朋友,但那个时代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曾母情急之下把手指放到嘴里咬了一下,一阵疼痛触及心灵。曾子在山上突然觉得心口一疼,他马上意识到肯定是母亲有什么事了,立即收拾砍柴工具下山回家。回到家后一看,原来是“有朋自远方来”啊。遂招呼朋友坐下喝茶谈道。这种事在现代人听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古人看来,没什么不可思议的,因为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若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说,“感应”就是无形的脑电波。母子之间,双胞胎之间,存在着频率相同的这种电波。当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刻时,他们之间任何一方有紧急事或危险发生时,对方就会感应到一些心理上的莫名的“刺激”或“波动”(心慌,心疼),有经验的人就会马上联系对方。

zgx540612 发表于 2020-3-14 09:54:34

{:17:}{:17:}{:biggrin:}

老庄黑色闪电 发表于 2020-3-16 13:02:02

zgx540612 发表于 2020-3-14 09:54


谢谢zgx54061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故事1——孔子学琴